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王春辰:青年艺术家应警惕模式固化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2-27 09:43:52 | 文章来源: 99艺术网

  导言:刚刚过去的2012年被外界称之为“调整年”,受经济影响,艺术市场遇冷。拍卖行成绩平平,画廊业的动作也显得更为谨慎。春节前夕,99艺术网就“2013中国艺术预测”话题,采访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策展人王春辰。

  艺术行业受经济影响遇冷 不会影响策展人对艺术家的关注

  记者:中国艺术品行业去年一直受到政治、经济大环境以及艺术市场的影响,您认为今年行业会有哪些不一样的发展和进步?

  王春辰:艺术行业受全球经济遇冷影响,不光是去年,近几年来一直是这个情况。

  一方面,是艺术项目的减少。我去英国考察时,英政府、文化委员会很多艺术项目都大幅削减。有些机构裁减人员,有些人则考虑转行。项目减少、人员裁减、资金减少,都意味着整个国际在艺术领域受经济影响。但就艺术行业运行体系而言,常规性的展览和美术馆活动,譬如卡塞尔文献展、威尼斯双年展等,并不会受市场左右。艺术外在的东西是有周期性,有起伏的。但是作为研究者或是研究、收藏、展览美术的机构而言,就是常规的。不会起伏,只不过会减少开支。

  另一方面,是人们的购买量降低了。博览会的成交额相比以往少很多,有些艺术家去年甚至一幅作品都没有售出。市场处于缓和时期时,持观望心态者居多,拍卖市场亦是如此。

  从大环境来说,总体受经济环境影响,这跟艺术状态有关系。内在的,是艺术机构,包括艺术评论者对于艺术家的研究和关注,还是一如既往的,力度并不会减弱,反而加强。就我来讲,更会关注整个艺术生态的发展,会更关注能够经历这样一个外在艺术社会变化的结果。有些人,或者淘汰或者沉淀。之后,一些艺术家越来越坚强,越来越有创造性;有的市场不好了创造力就减弱了,或创作上长期停滞不前。真正的艺术家不会受外在影响,所以去年还是有很多艺术家做了很多展览、很多作品,甚至也没有市场,也还在继续,这个是最难的,也是我们最关心的。

  记者:一直以来中国艺术行业都沉浸在一种商业语境中,今年您希望这方面有哪些改观?或者艺术家怎样才能不受商业影响进行纯粹的创作?

  王春辰:当下经济社会,艺术家的心态确实比较矛盾。艺术创造作为艺术家的劳动成果,需要得到社会的回馈,生产的产品肯定希望有消费的需求。但艺术家的创作,应以艺术家或者以艺术思想为主,而不是以市场为主,这一点关系要摆正。

  当然,艺术家的作品,被市场所需要,肯定是会不断生产、不断创造,那个时候就进入到流通环节,与艺术创作没有关系。从策展或者批评的角度,我关心的是艺术家自身创作的状态,而不是因为有了市场再转过来谈创作。市场是受更大的一个环境的影响,不是艺术家所能控制的,需要整个经济体制的政策调整才能解决。

  从这个角度来讲,艺术家作为独立创作的个体,所遭遇的困境也成为其创作的资源。在困难时期更能显示艺术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体现艺术家对自己艺术把控能力,困难激发了他们的创作能力。如果说经济好了再创作,经济不好就不创作,艺术就变成投机了。作为策展人,关注艺术从来不是因为市场好才关注,市场不好就不关注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更希望艺术家保持一个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不管变化怎样,都要学习、研究问题。

  关注是从来有之的 青年艺术家应警惕模式固化

  记者:去年青年艺术家群体十分活跃,有很多机会展览,您认为今年这个状况会不会持续下去?

  王春辰:持续是肯定有的,但是有一点是跟去年有点儿不一样。比如去年中央美院美术馆做的青年艺术展是两年一次,今年就不做了;比如今年再有其他人做,我们没有做,并不表示我们不关注,只是隔一段时间做一个这种综合性的展览反映一下。

  美术馆做展览不是基于市场的考虑,而是对生态和现象的观察。到底青年人创作到了一个什么现象,什么状态,这个现象和状态不能贴一个标签说就是最好的艺术或者是代表了中国最优秀的艺术,只能说我们从里边选择,我们来鼓励甚至是一种支持。青年艺术肯定是在支持的情况下不断发展,同时青年艺术也是社会发展的一部分,肯定是在这个时期要有一些研究或者有一些观察,为什么我们把它叫做考察报告?叫田野艺术生态的调查报告呢?我们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做展览,不会打出很多的噱头。虽然总的叫做未来,未来就意味着发展或者是鼓励,做什么事情都有一个未来,不意味着代表未来,也许其中有一些人随着他的发展,最后成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在未来占有很重要的艺术影响、艺术地位,但是这个东西只能是看自身发展,而不是靠外力。

  此外,对青年艺术家的批评,不应是一个拔苗助长的过程。因为去掉了过多的商业利益,得到更多社会机构的支持,所以大家更愿意关注今天的青年艺术是一个什么状态。如果没有这么多的支持,单靠几个人或者是几个机构也形成不了关注面。

  实际上人们还有一个错觉,以为是因为去年做了这些展览好像青年艺术才被关注,其实青年艺术一直被大家关注,只不过是去年相对集中的出现了一些青年艺术家的展览。大家都在做,就形成了热点。就像中央美院每年都会挑选出本年度优秀毕业生的作品,做一个“千里之行”展览。现在也变成全国高校联盟式的展览,用策展的方式把本年度毕业的优秀青年学生集中起来做展示、出版、巡回展,这个力度就是一个基础。每年都有在做,并不是只有去年,这是一个大的背景。

  经常多支持、多鼓励青年艺术,要比批评、挖苦好得多。另外也要看到青年人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个支持不是让他们自我感觉我的艺术已经达到一个高峰或者是没有再发展的余地了,不要有这个错觉。应与青年艺术家做交流,交流是基于艺术的学习。

  我们批评,是因为艺术过分的商业化。青年艺术家固定某个模式其实很危险,某种风格、样式的作品被人们所喜欢,很多人来买,可能他以后就会创作这种类型的作品。作品形成模式,像商标一样,可能艺术家的思路会受阻,无法打开。仅为了市场需求而创作,这一点值得警惕。

  实际上,很多艺术家还是处于变化、没有规则的状态,作品跨界,不能被定位,这样更能体现青年人对社会的反应和内心世界的表达,甚至有很快强烈的反叛意识,对话意识甚至是挑战意识。一个人不可能永远都是一种愤愤不平的状态,但是青年人应该有斗志、有决心,要表现,我不表现谁表现呢?我不在年轻的时候做出这样一个充满激情、充满热情、充满想象甚至充满幻想的事,什么时候才做呢?到老了都该退休了,甚至没有感觉才去做这个事肯定做不出来。人的创造力都是来自于成长时期,也就是青年阶段。

  我觉得青年艺术家还是要有一个充分的自我意识和历史意识的。作为生活在这个时期的青年人一定要作出属于自己的艺术,敢于创造和表达。他们的挑战在于学习更多的艺术表现,打破艺术门类的界线。中国的弊端就是大家学艺术只是限于一种方式,比如油画系只做油画,雕塑系只做雕塑,门类限制特别严重。但是在今天,一些艺术还是不能被归类的,属于综合性。当然综合性也有一个专长,在某些方面比较擅长,就看艺术家能不能拓展思路。

  另外是他对艺术有更多的理解,人对艺术更多的理解挺难的。艺术是什么?通常有很多的看法和认识。现代艺术是一个不断思考、反思所谓艺术的认识和观点的状态。

  杜尚出现了,他说小便池是艺术,人们却不这么认为,这里面就存在着巨大的观念上的跨越。当下亦是如此,在正常生活里不是艺术的物,经过转换之后,大家都认为它是艺术。譬如,农民种地就是一种日常的生产,没有任何人认为这是艺术。但是汪建伟就租地一年,在这期间种庄稼,通过这个方式去体会、研究中国的农业生产体系,超出日常种地卖庄稼、卖粮食的目的,这个过程就变成具有观念性的。

  青年人应勤于思考 有观点的独立表达艺术

  记者:当代艺术经过不断的洗牌和刷新,您认为今年是否会进入到一个沉淀的过程?如果能,会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春辰:去年确实很密集地接触了很多青年艺术家、艺术作品,包括展览,也注意到很多人都在思考,青年艺术家困惑接下来该怎么办?“上有老,下有小的”。前面有发展模式化或者是范例式的艺术,后面又有一大批青年。

  每年都不断的有人从学校、社会进入到艺术创作中,年轻艺术家必须努力和坚持,坚持并不单止学习技法的过程,还要思考问题,并有观点的呈现、表达。表现手法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甚至超现实性的,观念随着艺术家的不断成长而产生变化。观念,是基于对问题的思考。比如有人认为线条是形式的东西,但是线条也可以和人的心理发生关联,或者也可以构成一个主体。

  雕塑是什么?人家说雕塑就是用材料通过雕和塑、切割,甚至焊接形成的一个形体,占有空间的立体的东西。但美国有位艺术家,把文字写在墙上,写在地上,称之为雕塑。你怎么理解,不能说那是一个广告牌或者是一句口号,恰恰是他把字作为材料、媒介放在空间载体的时候,它就成为了一个空间的东西,这个时候会发现原来他对雕塑的理解是这样的。当然前提是要有一个概念的认识。一反面,艺术家从艺术史的形式上来研究、拓展、观察。另一方面,艺术家要进入整个社会状态发展里找到问题,这一点很重要。

  我们其实有时候会注意,包括从去年做的很多展览不难发现,很多青年艺术家还是缺少对整个社会的关注。很多尖锐的问题,很多有意义的问题或者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能不能把这些转变成艺术表现的对象,做成项目。表现方式可以多样,记录、行为、对话、参与互动甚至装置都可以,关键是有没有一个诉求点,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个东西在于转换,根本来讲是通过你的方式把一个东西转换,人们突然产生兴趣或者是疑问,这是艺术吗?什么呀?怎么回事啊?当人们说这个话的时候,你已经达到了目的,追求的目标就实现了。艺术最终来讲不解决问题。艺术能解决经济问题吗?人出现痛苦,出现了一些遭遇,画一张画能解决吗?不能,但是艺术是表达和表现,为什么说艺术是表现,表现什么?就是把你的状态、情感、想法通过这个方式表现出来,让人们看到了,让人们分享了或者让人们讨论了,或者是人们怎么样,这就是艺术的功能。

  我们说审美、艺术的功能,寓教于乐也好,就在于此。所以问一句艺术起什么作用?艺术家对这个问题再进行思考就会作出很多不一样的,如果艺术仅是装饰或者就是为了卖钱,这个问题就变的很简单了。恰恰是无论在哪一个环节进行深入的思考,艺术家做的东西就有意义的多了。中国缺少把整个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作为艺术对象这一类,把整个中国现代化、城市化,整个社会的现象都作为艺术对象和背景,就有意义了。但是要找到一个恰如其分的点,用自己的方式,这是难处。因为有难处,人们才把他们称为艺术家,没有把他归为社会工作者,也没有叫做哲学家或者经济学家。因为你就是艺术家,艺术家就是找无法归类的东西,找无法归类的方式,这恰恰是艺术的魅力。

  年轻艺术家应沉淀下来,积极创作,积极思考,不要太浮躁,也不要受外界因素过多的影响。学习是必要的,但并不是追逐流行,追逐别人做过的事情,而是学习别人的方法,启发自身。

  策展人须拓展眼界 串联“问题”提出“批评”

  记者:目前大家觉得有一些策展,比如过于商业或者不够学术,您认为今年会有所改观吗?

  王春辰:策展会正常的发展,因为策展已经成为当代艺术一个组成部分,组成里边有很多方面,跟商业有关的,还是会有人去策划、组织,这是职业现象,全世界都存在。不能说某人给画廊策划就不叫策展人或者违背职业,但是那些东西仅仅是一个商业的目标、目的,还是有一些综合性、研究性或者是专题性的展览,甚至展览不一定出现在画廊、美术馆,而是出现在公共空间,出现在家里、院子里,只不过是表达方式的差异。

  所以策展人作为一个职业性的、综合性的工作是把艺术发生的现象,把艺术问题和社会问题连到一起。这种职业的发展在2013年和在将来会逐渐明确职业的功能,而且对职业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从事这类职业的人应该是综合性的。对艺术有所了解,参与到当下的艺术活动、生态现象,也肯去钻研,不断扩展知识面,守旧是行不通的。另一方面是不断地去观看,讨论问题,也发现当下出现的新话题、问题。策展跟艺术的创造紧密结合在一起,也找到一些空白点和交叉的地方,这是策展的一个特征。策展不是说只是把画和作品放在一个空间,而是以艺术的方式,以展览或者是活动的方式提出一个主题、问题。为什么一些展览会引起争议,是因为提出了说法、命题,值得大家去讨论,而不是具体到某个艺术家的问题。像我们去年讨论“超有机”,人们会说超有机到底指什么,而不是具体某一个艺术家就是超有机。当然那些与我们讨论的问题有一定关联,今年央美做青年展“亚现象”,很多人就怀疑,甚至提出批评。亚现象是不是亚文化,亚文化是不是就是边缘文化?或者是一个受排斥的次等文化?我们的主题,我们的表达不是这样,等于是我们提出问题,这叫策展,如果不是因为你提出亚现象,大家怎么关注这些呢?

  艺术家出现在这个展览中,也出现在其他的展览,正因为那些批评从来不是批评意见,而是提出具体的策展理念。我们通过展览提出策展理念,提出疑问,并没有否认展览本身,策展就是要提出批评观点、提出看法,当然不能说艺术家都是你观点的注解,例证。关系是相辅相成,我们提出这个观点是因为有这样一批艺术家,觉得有这么一个现象。所以策展是思想观念的表达,艺术又是和观念的互动,甚至是反证,这是策展领域所要提倡,所要鼓励的问题。国际上很多策展都会提出一个很好的命题,这个命题综合了目前社会发展当中的各种现象,甚至有不同学科的理论。像早年人们用“景观社会”、“图像理论”,今天又用青年“亚现象”。有一年纽约的展览“比耶稣还年轻”就提出这样一个命题,为什么青年艺术家比耶稣还年轻?当然这是一个比喻,表达了青年人代表了一种发展,一种精神,一种朝气。

  越往下发展,对策展理念,跨知识的交汇要求越来越多,挑战也越来越多。第一,希望中国的策展发展得越来越好;第二,希望参与策展的人作为一个整体不断地学习交流,不断地拓展,策展是一个未来性的职业,中国也越来越需要。策展是基于艺术家创作的再次创作,也可以叫做一种创作,和艺术家是平等和对话的关系,身份并没有高于艺术家,这一点要明确。就像社会分工不同,产品生产完还需要销售,没有生产销售干什么?不能这样对立,没有销售渠道你的产品就没法进入市场流通。反过来,艺术如果没有策展来提出问题,整合性、综合性的表达或者归类、研究,艺术就变得是一个散落的点。因为艺术家是个体,有的在东,有的在西,有的在别的城市,有的在别的地域,有的属于不同的创作媒介,只有通过一个综合的有思考的策展理念,把不同方面整合起来,这是一个研究性的综合工作,并不是简单地挂画,这就是策展。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