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刘孔喜:坦培拉,古典画种的现代活力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2-06 16:46:31 | 文章来源: 光明网

达•芬奇是油画大师?准确地说,达•芬奇是坦培拉绘画大师。Tempera,直译为“坦培拉”或“丹培拉”。在油画出现之前,这一古典西洋画种占据着绘画领域的主导地位,拜占庭时期的宗教绘画和圣像画几乎都是使用鸡蛋坦培拉技法完成的。艺术似乎总在轮回——今天,这一画种又进入人们的视野,焕发出新的魅力。

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巅峰

“坦培拉”画种,Tempera,泛指一切可由水溶的胶性颜料及结合剂组成的绘画。这种画在中国一度被称为“蛋彩画”,后来大家逐渐了解到虽然其使用最多的是鸡蛋,但也有用干酪素、蜂蜡等其它乳液。因此,大多数画家觉得还是音译最好。

这种绘画方法,始于古希腊,兴于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初期,特别盛行于拜占庭艺术时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考证,在古希腊和公元1世纪的埃及人们就使用鸡蛋调和颜料来绘制木乃伊肖像。

大约在13世纪,佛罗伦萨画家契马布埃将这种水性坦培拉技法传播到意大利,又由乔托等画家发扬光大。乔托在欧洲绘画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他打破了神的世界,以人的本位去看待和描绘世界。也是从这时开始,油性坦培拉技法成为主流,画面与人们产生了距离与深度的空间感,大大增强了物象表现的真实感,也更加符合人的视觉经验。

文艺复兴时期,形成了坦培拉绘画艺术的一个高峰,涌现出达•芬奇、菲立波•利比、弗朗西斯卡、马尔蒂尼、波提切利、曼特尼亚约等众多让我们今天仍仰之弥高的坦培拉绘画大师。

15世纪初,尼德兰画家凡•艾克等人总结前人经验,研制发明了溶入树脂的新型油画媒介剂。后来,油画材料才逐渐被独立运用,真正意义的、纯粹的油画诞生了。

独特的材料——鸡蛋乳液

坦培拉绘画纯粹手工操作,底板需要反复涂刷、并打磨得平滑如镜;其绘制程序严谨复杂,常用多层罩染画法。坦培拉绘画,是一种绵绵不断、层层叠加、颇似编织营造的过程,需要宁静致远、远离浮躁的艺术创作状态。

在本篇文章中,笔者对细节和技巧不做赘述。但需要提及的是,就颜料而言,不少画家的经验都证明,使用鸡蛋乳液调和颜料,最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坦培拉绘画的特点。

坦培拉绘画所使用的颜料,是由不含胶及任何添加物的颜料干粉与鸡蛋、干酪素、蜂蜡等乳液调和而成的。鸡蛋乳液是最受画家欢迎、使用最为广泛的纯天然坦培拉绘画乳液。它快干,便于持续作画并缩短作画时间;可以用水稀释,能够画出最细微流畅的线和点,干后又不溶于水;干燥后凝固、结膜,因此色彩牢固、稳定、耐久、不易变黄。鸡蛋坦培拉乳液具体又可分为蛋黄乳液与全蛋乳液。蛋黄乳液与全蛋乳液相比,其弹性、柔韧性、寿命、光感都更好。笔者的作品就全部采用了蛋黄坦培拉乳液绘制,而只在制作画面肌理时才使用全蛋乳液。单纯的蛋清(蛋白)是不能作为坦培拉绘画乳液的,蛋清中85%都是水,干燥后硬脆易裂,缺少光泽。

特点鲜明的坦培拉绘画

我从事坦培拉绘画20多年,总结一下,与油画、中国画、水彩画和水粉画等画种相比,坦培拉绘画有三个特点。

第一,颜料速干,技法自由。坦培拉绘画颜料的速干特点极为明显,落笔后,数秒钟颜料就会变干。刚刚画过的部分,接下来马上就可以重复再画。由于坦培拉乳液既亲油又亲水,因此它与颜料的结合及在画底上的运用相当自由。水多则薄如水彩,透明流畅;水少则饱满浓郁,呈半透明或不透明。由于它的速干,我们可以在画面上描画、存留最细微流畅的线和点,适于纤如毫发的精细描绘。此外,坦培拉绘画技法材料的结构、性能比较自由,它可以在布上、纸上、板上画,还可以和油画、版画、各类胶彩画及综合材料结合运用,相得益彰。

第二,光彩自然,和谐悦目。坦培拉绘画色彩相互折射映衬、柔和自然,虽含油而不滑腻,虽含水而光泽均匀,本身就具有一种自然的光泽,若再用脱脂棉或软布将画面抛光擦亮后,更呈现出一种绸缎般的悦目光彩!它覆盖的透明层次越多,光泽虽强但不刺目,丝毫不用担心会像油画那样因反复施色而混浊变暗。

第三,色彩稳固,绘画耐久。坦培拉绘画颜料的干燥形式不单纯是挥发或氧化,而是类似“凝固结膜”。因此,它能最大限度、最为久远地保持画面色彩效果的鲜明与稳定。坦培拉绘画作品的寿命要比油画及其他画种长出许多,而且时间越久,越是坚固(据说坦培拉绘画作品的绝对干燥要几十年乃至上百年),不仅不溶于水,甚至酒精、松节油、醋酸等都难以侵蚀它。

(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刘孔喜。研究坦培拉绘画技法和油画古典技法。出版有《坦培拉绘画技法与教学》、《青春足迹•刘孔喜绘画艺术》等专著、画册多部。)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