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青春足迹——刘孔喜绘画艺术展"亮相中国美术馆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5-24 08:45:18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专稿

2010年5月20日上午10时,“青春足迹——刘孔喜绘画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此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美术家协会、首都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由北京山水之间文化艺术发展中心、北京中天美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协办,北京磴明万荷美术馆承办。

展览开幕式由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刘进安主持,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宫辉力、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中国油画学会理事潘世勋、中国美术馆副馆长马书林、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刘孔喜等出席了开幕式,并有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师生、美术理论家、艺术家、学者和北京各界嘉宾300余人到场参加。各位嘉宾在开幕式上纷纷致辞。其中,范迪安馆长致辞道,刘孔喜教授潜心研究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盛行的坦培拉绘画技法,创作了众多生动而富于内涵的人物形象,此次展览的作品展示了一代人难以忘怀的青春岁月。刘孔喜教授也对此次能集中在国家美术殿堂——中国美术馆展出多年的绘画作品,表示非常的高兴和激动,感谢嘉宾和朋友们能出席开幕式,参观展览。

随后,在中国美术馆七层报告厅举行了展览研讨会。《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担当主持,冯远、邵大箴、张祖英、潘世勋、马书林、梁江、王镛、刘进安、余丁、邹跃进、翁剑青、黄河清、尹少淳、谢继胜、段正渠、董仲恂等在京美术理论家、艺术家出席了研讨会并发言,对知青题材熟知的作家梁晓声也参加了研讨。在两个小时的研讨会里,与会人员均高度评价了刘孔喜的艺术作品。潘世勋、王镛向在座人士生动介绍了刘孔喜所使用的绘画技法——坦培拉(Tempera)。同是鲁美77届同学的马书林对画家的艺术经历作了详细的介绍,并谈到他成功的原因源于他对艺术的热爱以及不屑的努力。艺术史论学者邹跃进、黄河清、鲁宾等对刘孔喜在知青题材写实且唯美的表现表达了各自的认识和赞扬。作家梁晓声从社会历史事件的背景下,以文学性的视角阐释了自己对于此次展品的理解。作为首师大教师刘孔喜的同事,刘守安、孙志钧、尹少淳、谢继胜、段正渠、董仲恂等表达了各自对刘孔喜严谨的性格和认真的工作态度表达了各自的敬意。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近年来在中国美术馆推出了“为学、为师、为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传承与创新——首师大美术学院教师工笔画展”等优秀群展,本次展览成为这个京城师范美院在中国美术馆推出的首个个人展览。据悉,本展览将持续到5月30日。

青春足迹,刘孔喜,油画,绘画,首都师范大学,艺术展,中国美术馆,坦培拉,研讨会

现场照片

青春足迹,刘孔喜,油画,绘画,首都师范大学,艺术展,中国美术馆,坦培拉,研讨会,尚辉

主持人:尚辉

青春足迹,刘孔喜,油画,绘画,首都师范大学,艺术展,中国美术馆,坦培拉,研讨会,梁晓声

作家梁晓声发言

刘孔喜简介:

刘孔喜 1952年生。河北固安人。擅长油画、版画。1969年自北京初中毕业后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参加劳动,其间从事北大荒版画创作。1977年考取沈阳鲁迅美术学院,1982年继续考取该院研究生,1985年毕业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1993—1994年,任日本国东京武藏野美术大学油画学科客座研究员,研修油画古典技法和坦培拉绘画技法。现任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写实画派成员。刘孔喜的作品大多是延用西方传统的“堪培拉”技法完成的,这种画俗称“蛋彩画”,使用鸡蛋调和颜料绘制而成,做画时需要乘蛋彩未干时以较快的速度上色,它的画面效果虽不像油画那样亮丽,但刘孔喜却喜欢利用这一特点,来表现自己的怀旧情绪和对人生的思考。刘孔喜的版画作品,以醇厚的乡土韵味和周密而带有装饰意味的黑白处理见长。《赫哲渔乡》(1981)、《太行山人》(1985)等作品,反映着作者对北国乡情的深厚感情,这与他曾经长期在黑龙江荒原上的劳动经历是不可分的。这种经历已经融入刘孔喜的性格气质之中,成为他艺术风格的重要方面。(采编:乔倩然(首都师范大学)摄影:潘亮(首都师范大学))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