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张晓剑:艺术中的原创性问题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1-11 10:58:54 | 文章来源: 新浪网

[1] 托••斯•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载陆建德主编:《艾略特文集•论文》,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第2-3页。托••斯•艾略特以前国内通常写作T.S。艾略特。

[2] 参见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一种诗歌理论》,徐文博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英国艺术史家诺曼•布列逊用这种理论来研究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期的法国绘画史,说明那些自己觉得“迟到了”的画家——大卫、安格尔、德拉克洛瓦——是如何面对传统的,参见诺曼布列逊:《传统与欲望》,丁宁译,浙江摄影出版社2003年。

[3] 托••斯•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载陆建德主编:《艾略特文集•论文》,第3页。

[4]T.J.Clark, “Clement Greenberg’s Theory of Art”,Critical Inquiry(1982: Sept。), p.143.

[5] 格林伯格在为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辩护时认为,它们实际上服从严格的规矩,“使得遗忘的绘画艺术中只得到暗示的某些恒常因素变成公开的,另一方面却使得在以往的绘画艺术中公开的因素变成了暗示”。格林伯格:《“美国式”绘画》,载《艺术与文化》,沈语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54页。

[6] 参见Fried, “ThreeAmerican Painters: Kenneth Noland, Jules Olitski, Frank Stella”, inArt and Objecthood: Essays and Reviews,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p.214-218.

[7] 同上,pp.235-236.

[8]Fried, “Art and Objecthood,” inArtand Objecthood: Essays and Reviews, p.165.

[9] 我们由此也可以看出,艺术史家为何倾向于选择一定时间距离之外的某个时期来研究(因为可以更充分地观察某些艺术的后续效验),而批评家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总要置身时代的艺术现场,冒着判断失误的风险来发言。

[10] 施坦伯格:《眼睛是心灵的一部分》,载《另类准则:直面20世纪艺术》,沈语冰、刘凡、谷光曙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年,第329-332页。

[11] 施坦伯格:《眼睛是心灵的一部分》,载《另类准则:直面20世纪艺术》,第329页。

[12] 一个详细的概念史考察,可以参见塔塔尔凯维奇:《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第八章“创造性:概念史”,刘文谭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251页以下。

[13] 作为哲学家、批评家的格罗伊斯是科耶夫的信徒,他策展的《历史之后:作为摄影师的亚历山大·科耶夫》于2012年5月——7月在荷兰乌德勒支BAK当代艺术中心展出,并于9月21日-11月16日在我国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展出。本文所引用的《作为智者的摄影师》,参见“艺术国际”:http://review.artintern.net/html.php?id=29720

[14] 杜尚就说:“当一个不知名的艺术家给我带来新东西的时候,我总是满心感激”,“如果有人向我展示一些完全新的东西,我将会是第一个想去理解它的人……我总是想着要放下自己已经有的包袱”。皮埃尔·卡巴纳:《杜尚访谈录》,王瑞芸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73页。

   上一页   1   2   3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