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冷军:刀锋上的舞者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11-07 13:08:20 | 文章来源: 99艺术网

艺术家冷军

艺术家冷军

人们在提起冷军时首先想到的便是他的超写实,其实除了超写实之外他还有过很多的尝试,他最早接触的画种是国画,在大学毕业之后刚好赶上“85新潮艺术”,那一时期像中国的大多数艺术家一样,他创作了大批具有批判性的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之后转向人物创作、近年来的“竹子”系列,直至这次展出的“现场”系列作品,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冷军是一个非常丰富的艺术家,只是他的超级写实作品把他其他的尝试和创造给掩盖掉了。

2012年10月27日,冷军在北京举办了他的最新个展“限制-自由”,也是他在北京举办的第一个展览,对于这次展览他非常的期待也很重视,本想全面的展示自己的作品,但由于“九十年代早期创作的作品大多已经不在手上,要集中起来做展览很难”所以就集中展示了最新创作的“现场”系列,除了上述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在冷军的心里“更喜欢‘现场’这一类的作品,因为它很绘画,它的画意非常浓。”

绘画性是一种新的追求

在以往的印象当中,冷军总是以超写实示人,其实长时间创作一种体裁让他感到非常疲惫,同时也陷入了一种僵局,对创作没有新鲜感渐渐地失去兴趣:“在整个九十年代我一直是画超写实的,实际上超写实就是一种重复劳动,很容易疲惫,艺术家首先要能够感受对象,然后再表达对象,一种题材重复多了,感受力会下降、迟钝,我也不例外,我画超写实实际上没有按照某一种方法来进行绘制,纯粹就是按照绘画的感觉,大笔触,越画越深入,最后就画成了很写实的状态,自然而然的就画成了那个样子,但是再往下就发现越画越笨,感觉迟钝了,原来就是这样打稿子,后来发现要用尺去量,再后来恨不得拿一个九宫格去弄,最后勾好了一点点地填,我很警惕这个事情。”于是他就开始创作“现场”绘画,这让冷军重新找到了创作的乐趣,同时也调节了他的超写实创作。

“一定要自我调节,怎么调节呢?现在画一段时间的超写实,疲惫了,就画一点现场,然后再画超写实,这样创作始终保持在兴奋状态,就是保持感觉的新鲜,这个很重要,这也在侧面说明了为什么绘画绝不是一个技术问题,如果是技术会越画越好,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调节自己,保持新鲜感。”

这批作品,他非常的珍视几乎没有卖过,至于其中的原因,除了感情的投入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其中的“绘画性”,这也是冷军所强调的趣味:“我很迷恋的就是里边的绘画性,在创作的时候,我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是一天的时间,将极其复杂的一个场景,以极其准确的造型、色彩还有极其有趣味的笔韵将它表现出来,这种画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极致,我的极至不只表现在画得极端的细、像这个上面,也有其他元素的极端。我超写实卖了很多,现场作品到目前为止大概有四张流落在外,而且原来卖出去一张我又自己把它买回来了。”

冷军非常珍视绘画的画意,在前不久中国美术馆做了一个“最绘画”展览,那个展览也是在考虑什么是绘画最重要的,最终提出了一个点就是“绘画性”,这在某些方面也反映出“绘画性”在目前的油画创作中是一个急需面对的问题。

没有意识的极端是与生俱来的

冷军在创作的时候爱追求极端,外界的很多人都这样认为,事实真是这样吗?有人说他为了创作超写实将自己关在没有楼梯的房间里,饭菜要通过绳子运送,其实生活中的冷军并不极端,对于他来说极端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我原来觉得我很极端,后来我慢慢发现我不极端,很自然的流露,我要是极端肯定创作不出这种作品,所以外边很多误解,一切的一切全是误解。”很多人对于他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画的表面,而没有具体深入地对超写实这样一种绘画技法去了解,所以是“理解不同”。

冷军没有往极端上走,至少在意识上没有:“我就是跟着感觉走,感觉到位了就到了那种效果,如果你没有那个感觉,怎么创作?要往照片上靠,或者往哪一个画家上靠,或者往自己原来画的画上靠,那都不行。”

其实在八十年代,冷军大学毕业以后基本上就没有画什么写实的,那时候刚好赶上“85美术新潮”,就创作表现、抽象性质的作品,那些作品基本上都毁了,只有一些小画还留在他的手里面,真正让他走上超写实道路的是1987年的中南艺术节,那时候武汉画院院长非常看好冷军,就选他当评委,那时的他才二十几岁,评委必须要拿一件画参展,作品必须是写实的,之前没有创作过写实的冷军就尝试着画了一幅,“觉得画得蛮好,第二天我摆了一组,居然画了两天,跟第一张一比那个效果明显的不一样,就是各方面深入很多,第三张画了一个礼拜,第四张真的就是半个月,第五张大概就是二十多天,”他的超写实道路就这样开始,至于为什么能画的那么写实他”也搞不清楚为什么,那段时间就几张画,一张跟一张不一样,就到了那个位置。”

真正让大家认识他是从1991年之后,那时候他加入了武汉画院,真正开始超写实的创作并开始频频获奖,在经历这么多年之后冷军渐渐地意识到哪些是自己想要的,哪些是艺术最重要的:“一个是审美的趣味,然后就是造型、色彩这些东西,其实是绘画的一些基本元素,而且这些基本元素在一个画面上能够完美的呈现,能够非常完美的呈现,能够非常非常完美的呈现,是我一直追求的也是我的价值所在。”正是这些清晰的认识支撑着他一直前行。

超级写实是视觉艺术,不是镜头的艺术

巨大的成功往往也伴随着巨大的争议,冷军也不例外,对于他的超写实有人认为是借助高科技创作的,还有人质疑他的意义,在照相技术这么发达的今天,创作这样的作品还有什么意义?无论画得怎样写实会有照片写实吗?面对这样的问题冷军也困惑过但他清楚自己的意义和优势在哪里。“在从事创作这么多年的时间里,很多人都在说这个事情,我们照相机已经非常发达了,我们这么精细的,这么多万像素还搞这个有没有意义,我觉得我的意义恰好就在这里,其实我们是视觉艺术,不是镜头的艺术,镜头跟视觉是完全两回事情。”

冷军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举了一个例子:“一个人的脸色不好,我眼睛看得出来,镜头就不一定能看得出来,在比较的时候关键的是有没有深入地去研究视觉,想当然的觉得照相机照得真像,那种像只是一个粗略的,很浅层面的一种认识,真正进入视觉之后会发现完全不是一回事情,你要用你的视觉将一个物象完完全全的搬到一个画面上,而且要有画意,这个很有难度,所以超写实是在刀锋上的舞蹈,‘刀锋上的舞蹈’、‘巅峰上的舞蹈’稍不留神就是万丈深渊,什么意思呢?就是这样画有一点点不对劲就是行货、商品化,就是一个低级趣味的东西,在这方面怎么用艺术的方式纠正行气,那个难度就大了。”

艺术关乎人的道德

无论难度怎样的大,冷军从来没有停止他的探索,近年来创作上的变化就是很好的证明,他既有批判性的作品又有表现人物很纯粹的作品,他还画竹子,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他看来现在的艺术太过烦躁和浮华,失去了艺术本身应该有的美,现在的艺术很多时候是一种去智化、丑化的艺术,所以他才强调古典性、传统“在我看来绘画一旦脱离了传统、脱离审美很快就会因为其锋芒毕露或亡、或走入结束,因此,这个时期我也视为一个自己回归油画再现的时期。将画面上与绘画无关的东西一概清除,而无需为某种其它的东西所左右或利用,绘画至上审美至上。其次是传统和审美远离我们太久,我们已经很不健康了。”

冷军想用自己的行为唤起一种古典理想,这在中国目前的环境里面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这或许与他的艺术理想有关,也与他对艺术的理解有关:“每个阶段我对艺术作用的理解不同,曾经认为艺术应该是一个实验室,它是开拓人类生存方式的一种实验,我不知道人类往哪个方向走,哪个方向发展?我只是喜欢画画,后来渐渐地意识到艺术审美关乎人的道德,艺术和道德有很大的关系,和伦理有很大的关系,在文化逐渐丧失前沿性、先锋性的当下,真实存在的文化现象将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文明成果解决当下的一些实际问题。针对当下人类的一些疯狂举动,提出问题,而目前的现状是中国传统国学被现代人不断地提及并运用甚至弄成了一种新的时尚,沽名钓誉的行为也比比皆是。今天就是在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之中游刃有余,各得其所!纯粹意义上的文化艺术只发生在古代!”这个东西很需要警惕。

东方的艺术家是靠学养来支撑的

在经历过这么多的题材和风格之后,冷军的艺术越发显得浑厚,散发出一种气息,这种气息关乎修养,关乎文化,但也让人不禁想问他的脉络在哪里?贯穿他艺术始终的线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他认为:“中国艺术家与西方的艺术家不同,西方艺术是一个线性的发展,从某一点开始,去研究、表达,你可以看出发展的整个过程,东方的艺术家是靠学养来支撑的,与你的学问、修养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传统文化的教育。西方艺术家没有这个,他们的一生很严肃的按照一种轨迹、一种逻辑关系做出一个最终的结果,这与西方的科学很相象,作为我来说,我画国画,超写实,又有写生场景,又有竹子,这些实际上都是一种修养的体现,中国的艺术家很多可以冠以学者型,比如中国传统的国画大师,都有很深厚的文人修养,西方没有这个东西,西方是知识分子的关系,所以我的艺术好像没有一个逻辑关系,其实内在流露出的是一种东方的文化情结。”

他是一个很随性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很理性的人,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想表达的是什么,就如同“限制与自由”,在一定的规则之内表达出无限的可能,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但冷军不仅做到了,还有所突破和发展。“我没有终极目标,就是跟着感觉走画成这个样子,未来我真的不知道。”这是冷军经常说的一句话,对于他来说超写实是上天赐给他的一份礼物他倍加珍惜,现在的他眼镜近视七八百度,并且还有一种不知名的病,他在创作的时候眼前总是有一块白色块状物在间歇性的漂浮,他只能在这块白色物体从他眼前一开的短暂时间内去捕捉对象的形和色,能够画画就是他最大的乐趣,他说自己会一直坚持创作,直到看不见的那一天。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