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上海:从当代艺术主体失落看“海纳百川”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10-11 09:07:14 | 文章来源: 中国艺术批评家网

梁卫洲(作品)1995年作

文/王远

上个世纪初,上海开始被中国乃至世界所认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时期及政治制度,使得上海在那个时期较早的被迫对外开放。发展至今这种历史被迫效应似乎不应该再延续和一点没有变化,更不应该时间久了自然转变为主动接受或变异成引以为傲——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句上海誓言听上去像是全人类最高境界的誓言。

旧上海,在电影、戏剧、美术、音乐、建筑、文学、哲学等人文艺术领域,照搬西方便能领先全国一步。如此,简单的依靠引进也能获得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尊重。

那段历史后果,得到了假相式的尊重,也造就了上海今天的特殊心理与思维——无需文化自身主体的形成,靠引进、靠搭台唱戏依然可以繁荣上海文化事业。

城市需要文化艺术主体

在巴黎住过一段时日,巴黎的文化艺术主体很明确。在艺术上,巴黎比上海来的更务实。他们在建立主体文化的同时,融百川,纳于海;既促进了巴黎的文化艺术繁荣,又树立了巴黎乃至法国的世界文化形象。

巴黎是个尊重艺术的城市,诞生了众多的世界级艺术大师。整个现代艺术的发展,巴黎功不可没。但是,巴黎在发现、培育、力举来自外域艺术家的同时,对本地艺术家的发展更为注重。莫罗、莫奈、高更、塞尚、杜尚、布拉克、马蒂斯、克莱因等这些世界级的大师都是居住在巴黎的法国人,是巴黎这座城市孕育出了这些世界级的法国艺术家。因此,巴黎的艺术主体仍是巴黎。尽管巴黎保持了艺术上的主体力量,但是对来自外域艺术家的扶持也没有减弱。我们知道的梵高、毕加索、达利、夏加尔、贾科梅蒂、赵无极等都是非法国裔人,更不是巴黎本地人。然而,这些抱着梦想来到巴黎定居的艺术家,都是在巴黎出的名也成为以后享誉国际的艺术大师。是巴黎给了这些来自外域艺术家艺术上的成就。

巴黎融纳了本地和来自外域的艺术家在这里生活、成长、获得成功并共同组成了这座城市的文化艺术主体群。巴黎当之无愧为法国的骄傲,欧洲艺术中心,世界艺术之都。

堪称东方巴黎的上海,是个很奇异的城市。我们看到的是过多的上海文化艺术活动、艺术场所,大多被非本地艺术家所占用,媒体宣传外域艺术家来沪举办艺术活动更是不遗余力。纵观那些来上海登台表演后就走的艺术家,不是有权有势的就是有名有利的。上海既不培育本地艺术家,更不培育抱着梦想来自外阜、外域的艺术家。上海的艺术家,尤其是那些有着一官半职的所谓官艺们忙自己的事都忙不过来了,哪里还有境界关顾上海的艺术家群体发展之事。尽管如此,上海依然还有那么一些具有相当实力的艺术家在努力着,但是,上海没有给予他们更多地发展空间。因此,上海文化艺术主体群始终没有雏形;近三十年来上海也基本丧失了当代文化艺术在全国的话语权。

没有一座城市像上海那般谄媚,也没有一座城市在近30年的发展过程中,因自身没有文化主体力量却又极力地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慷慨地奉献出自己的身体——所谓搭台唱戏,乃大之极。有上海学者言:一座城市宽广到本地方言都快失传了(为了推广普通话),最终,却招来上海很排外的恶名。

上海需要为中国的当代文化艺术发展做出贡献,也要为世界文化艺术的交流搭台唱戏,但是,上海更需要为本地艺术家和来自外阜、外域的艺术家创造良好的发展平台,真正培育出令人尊敬,知名的上海当代艺术家群体。我认为,这方面的案例需要学习一下巴黎,形成既要为本地艺术家群创造立足之地,又要为来自外阜艺术家群创造发展机会的整体环境。只有具备了自身的文化艺术主体群,具备了海纳的根本、乃大的源泉,上海的文化才能得以发展,才能令世人尊重。

我不同意上海被认为世界公共厕所,更不同意上海被称为一个什么全国堂口。这种言论很不道德,可能还是得了好,走了留言之人。

如今,上海在打造中华艺术宫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这是一件善事,与巴黎严重接轨——古代,现代,当代艺术样样俱全。当然,空间大了,舞台也更大了。然而,外在的接轨需要内在的强大来支撑。今天的外来文明引进已非过去通过沿海通商口岸缓慢的到来、缓慢的扩散——发达的前提得益于引进时间的先后。面对世界科技发展,资讯平面化,交流平等化的现状,上海还能否以过去的传统方式继续发展下去?上海的文化发展思维是否需要进行调整?

海纳百川是需要自身的强大,没有自身强大的海纳百川是一种什么境界?我无法表述!

或许,上海人会认为我不够海纳,不够乃大。然而,这种言论背后的心态也许是这座城市最奇怪的特征,这可能也是造成上海如今的文化艺术发展滞后于全国的最根本原因。

2012年9月25日写于上海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