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中国画廊调查报告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9-14 14:00:15 | 文章来源: 芭莎艺术

一、中国画廊行业历程

此部分应先介绍中国画廊业,包括香港、台湾大致情况,最后回到中国内地画廊

2000年以来,中国艺术市场在持续性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步形成了以专业画廊为主体的一级市场(或称专业零售市场),以艺术拍卖为主体的二级市场(或称二手市场),以及以艺术博览会为主体的一级半市场(或称专业展会市场)彼此分工,相互扭合的市场结构。近年来,各市场主体在不断进行自我提升的同时,也在强化不同主体间的互动配合,由此推动中国艺术市场结构性优化的发展态势。

与香港和台湾地区不同,中国当代意义上的画廊市场起步较晚,其发展过程主要表现为从无到有、从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整体特征,同时也呈现了大致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在这一阶段,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的有效调整,传统“画店”式的艺术品销售形式得到恢复,但由于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缺失或旧有政策条文的禁锢,画廊业在发展规模与发展速度上都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第二阶段:80年代。在这一阶段,随着中国经济领域深入改革的进程,艺术品市场迅速发展,尤其是针对民众的艺术品消费的画廊数量明显增加,而针对国外艺术品消费者的销售单位则因有效地附着在中国旅游业强劲发展基础之上,也得到了一定发展。

第三阶段:整个90年代。这一阶段是中国专业画廊的萌芽期。一些画廊逐渐摆脱传统“画店”模式或旅游性“美术品商店”模式,而转入当代性的经营模型。最显著的标志之一是广泛引入签约代理艺术家的国际性经营制度。这种制度的引入,极大改变了过去完全依赖于艺术家已有的名声而进行的“销售”,从而推动了立足于对艺术家未来价值判断而采取的经纪决策。

第四阶段:2000年至今。这一阶段是北京专业画廊的初步发展期。具体表现在专业画廊的数量急剧增加,以及外资画廊的大量涌入,根据此次《芭莎艺术》杂志针对全国170多家画廊的调研数据显示,2000年以前成立的画廊仅占到被调研画廊的24%,尚不足四分之一;而2000年以后的中国画廊市场,其数量和规模发展也并匀速,39%的画廊在艺术品市场发展最好的阶段,即2006年至2008年成立;而自2009年开始,由于受美国次债危机影响,中国画廊市场也呈现出不景气的状况,仅有13%的画廊在2009年及之后成立。此外,画廊市场初步发展更主要地表现在中国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专业画廊,已经形成了多元竞走的活跃场景。所谓多元,也不仅仅指的是画廊所经营作品的风格或定位的多元,还涵盖了经营者的背景、运作模式、公关策略等诸方面的多元。与此同时,关心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强调中外艺术的互通交流,注重对亚太地区艺术的推荐阐发,也越来越成为中国专业画廊的基本认识与共同愿景。

二、中国画廊市场的区域性差异

1.区域表现冷热不均

中国画廊市场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首先表现在画廊市场规模上。根据2011年6月文化部文化市场司主编、AMRC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出版的《2010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画廊业的进步明显,逐渐摆脱金融危机带来的不良影响,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据统计,中国正规画廊总数达1512家,主要分布于大中型城市之中。北京、上海、香港、台北是我国画廊业的主要聚集区,其中北京地区画廊605家,占比40%;上海地区237家,占比16%;港澳台地区120家画廊,占比8%。”

中国画廊市场存在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在经营表现上也冷热不均。根据2010年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的调查看,实力雄厚的画廊在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市场表现良好,如佩斯北京画廊就表示,他们画廊的经营情况受金融危机影响极其有限;中型画廊大多表示目前经营状况只有缓慢回升;小型画廊则大多挣扎在“生死”边缘,经营情况不容乐观。这种状况主要表现为艺术品博览会销售状况上的差距。

2.二线城市画廊成为新兴势力

近几年国内二线城市画廊业迅速发展,如杭州、广州、成都、重庆、济南等地画廊开始崭露头角,显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江浙、广东、川渝、济南等地区都已拥有了百余家大小画廊,一些城市例如成都、广州、杭州都形成了初具规模的艺术产业园区,同时这些地区画廊也采用代理制与当地较有名气的艺术家签约。

二线城市画廊显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成为国内画廊业新兴势力。这也吸引了部分一线城市画廊到二线城市拓展市场。如千年时间画廊在二线城市投资开办了分画廊,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广东、重庆、江浙一带也是富豪聚集较多的城市,也为当地艺术收藏和艺术消费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3.欧美大牌画廊抢滩中国

自2008年以来,中国画廊市场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欧美大牌画廊陆续抢滩中国,尤其是画廊市场发展较快的北京、上海、香港三地。这一趋势是资本流向的明确表现,这些艺术品交易商往往对于市场十分敏感,无论他们选择香港、北京还是上海进行拓展,无非是看好中国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和中国藏家强大的购买力。从2008年佩斯画廊在北京开设首个美国之外的分支机构,到2011年高古轩画廊于香港中环毕打行开设亚洲首间画廊,欧美大牌画廊以切实行动体现了其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期待和看好。正如佩斯画廊负责人沙拉•古利特表示:“佩斯之所以会选择在北京开设分支画廊,主要是看重了北京的潜力,感受到了像纽约60年代那样的发展活力”;香港高古轩画廊亚洲总监尼古拉•希穆诺维克(Nick Simunovic)也认为,“收藏艺术品的亚洲藏家在惊人地增长,西方当代艺术品在亚洲的市场持续扩大”。

1   2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