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中国雕塑的希望在青年身上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9-02 18:04:28 |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协办的“由技入道,青蓝相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青年雕塑家联展”于8月22日在北京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共展出21位青年雕塑家的63件作品,在题材形式、表现手法、材料运用以及创作理念等方面皆体现了年轻一代艺术家的探索与追求,也体现了他们对传统的理解和对创新的认识。展览呈现出生气勃勃的气象,展示了当代青年雕塑家的风采。有专家说,他们是中国雕塑未来的希望。

首先,他们在表现历史人物方面,敢于突破以往一般的写实手法,着重对人物本质特征的把握和内在精神的表达,在形式语言方面进行大胆的尝试。如耿延民的《陈寅恪》,塑造了一个独立于苍茫之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表现了他的人格精神。衣纹的处理简明扼要,以概括性表现手法,塑造出陈寅恪凛然巨石般的风骨形象。刘松的《鲁迅》则以浮雕和圆雕相结合的表现形式,以爽朗、肯定的刀法塑造了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性格。可以看出他从熊秉明先生的《鲁迅》和吴为山先生的《鲁迅》中吸取了有益的营养。马文甲的《百年沧桑》刻画的蔡元培先生,以千疮百孔的寓意表现历史的沧桑。

对现实生活感受的描绘是本次青年雕塑展一个突出的特点。陈健的内蒙古系列之一的《凝视》崇尚雄强之美,将内蒙古青年的朴实与豪迈及其神韵描绘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一种浩然之气弥漫于他的作品中。其作品不仅表现了一种生活感受,也体现了作者直觉上的敏锐。屈峰的《十字街头》具有浪漫色彩和表现意味,表达了都市生活情趣及现代都市某些年轻人的迷茫及精神的流离失所。这是年轻雕塑家挖掘当代人最深沉的情感及思想的体现,它是富有内涵的,值得艺术界关注。这种创作理念和方式,直接关注现实的深刻性,常常给人们带来内心的震撼。张崴的《漂移的灵魂》表现了对人生和未来的思考。李烜峰的《和谐之舞》具有象征意味,既有西方传统写实技法也有东方陶俑那些生动而丰富的特征,充满力的美和动态的美。

我们欣喜地看到本次展览在红色题材的创作上有所突破。李继飞擅长儿童题材的雕塑创作,这次展览中,他以延安时期保育院的孩子们为雕塑对象。作者有巧妙构思,一群可爱的穿着小八路服的孩子围在一个大圆磨盘周围,嬉戏的孩子们的欢快笑脸表明了他们在革命大家庭的幸福。此作品形式感强,反映了这一代青年艺术家对红色题材所表现出来的真情。鲍海宁的《升华的征程》与过去同类题材的纪实性有异。他在表现语言上借助古代佛教艺术的语言,刚柔并济,将革命的艰苦岁月演绎得富有诗意。这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具体表现。

也许因为艺术市场冲击的原因,某些年轻艺术家对红色题材淡漠,但恰恰在这种题材中蕴藏着正气、人性。中国雕塑院的这批青年才俊在红色题材的开拓与创作方面是令人赞赏的,如青年女雕塑家邓柯,她以饱满的创作热情,采取群雕的形式着力刻画了一组抗洪救灾的解放军战士,形象生动,仿佛战士高喊:“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该组作品构图参差有致,表现力强。

青年雕塑家们在技巧技法上的扎实功力也引人注目。王伟的作品《十月》、《画家的儿子》等,融合了古典主义典雅、完美、单纯以及中国雕塑精妙写意的手法和技巧,静穆中给人以某种存在价值的思考,仿佛一首优雅的田园小曲。李遂的《春暖花开》,以对“真实”的重新理解和表达——引起人们淡淡的记忆,塑造了现实中的人物,在结构的严谨中展现了其技法的高超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李一夫将“不为喧嚣一时,但求‘意’之真谛,无愧于时代与未来”的观点用于创作中。他认为:雕塑之所以被称为精神的载体,源于作者与观者的相生,是两者思维意念的相融,不再一味地形而上。其作品《成吉思汗》以坚实的形体塑造了成吉思汗的北方英雄形象,并用抽象的线、面结合构成了整体的画面,具有抽象的意味。它是速度与力的表现。在这种形式中,蕴藏着雕塑家内心世界对英雄的景仰和对大自然的纯真的情怀。《高地——共生》和《玄奘——归图》都是形神兼具,境界高远。让情感和思想融合在意象中,一瞬间不假思索地自然流露,准确而鲜明,生动而形象。

雕塑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过深厚的生活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和娴熟的创作技巧来抒发一种情感。这种情感的表达是独立、概括、提炼的特殊的审美意象。

中国雕塑的希望在于年轻雕塑家“由技入道”,用雕塑语言去表达他们的理想与追求。正如著名雕塑家盛扬所说,有年轻雕塑家的发展,才有雕塑事业的薪火相传。他在参观了本次展览后说:“我仿佛回到了雕塑的故乡。”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