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粉彩花卉汤盘,1740年,直径47cm。该设计是欧洲陶彩的一种形式,春暖花开,蝴蝶飞舞。
《中国名片———明清外销瓷探源与收藏》 余春明 著 定价:59.00元 版本:三联书店 2011年5月版
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怎么把中国传统的东西和西方的东西掺和一下,搞出点新玩意儿,一直是我想研究的东西,我喜欢朗士宁的国画,西方探险家画的中国题材版画,中国画家画的西洋景,还有动画片《功夫熊猫》。所以看到这本《中国名片——明清外销瓷探源与收藏》,立刻当个宝捧了起来。
这本书的作者余春明是个旅美画家,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开始收藏明清外销瓷,他写的《中国名片》内容详实,思路清晰,并配有大量珍贵的插图。
这本书讲述的故事很像中国当代史的“前传”。我们看到,从汉朝开始,就有一些勇于冒险的西方人和精明的中国人搭在一起,把中国人发明的瓷器销往西方。从明代开始,广州作为少有的对外口岸之一,出现了极具时代色彩的开放特区“十三行”。也就是在这时候,中国人就开始拿着西方人的订货单,找中国的作坊制作瓷器,销往西方,说是什么“文明交流”,其实和现在东莞、义乌做的事区别不大。在《中国名片》中,我再一次领略到了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威力。中国匠人不但能无压力地处理各种西方绘画题材,而且还把西方人发明的“粉彩”技术用得有模有样。
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很多东西方文明的碰撞。西方的天使长得像中国大胖娃娃(图043),希腊式的庙宇里冒出来两个中国仕女(图058),康熙年间的瓷塑圣母完全就是观音嘛,中国的和尚画成了大鼻子外国人(图143)……
看《中国名片》,让我一直困惑的一个问题多少有了点头绪。中国的视觉艺术在技术上并不突出,写实绘画难以表现事物真实结构,流于装饰;而装饰艺术又上升不到几何学的高度,囿于写实。我们推崇的元明青花瓷就是这些半半拉拉的写实和装饰的杂合物,但它独特的美却是无法否定的。为什么?《中国名片》中杂陈的东西方风格让我看到了线索。中国的艺术家虽然在具体形象上是二三流选手,但对画面空间的处理往往是一流大师。中国瓷器靠大量留白来达到出色的画面效果,而这个留白是多年经验的积淀,洋人一时也学不来。书中的图171中,展示了美国国家公园纹章瓷盘的原稿和中国匠人制出的成品,中国的成品大量留白,确实比填满底色的原稿好看。
反观现在的某些“大师”的某某“印象”之类的作品,就是生吞活剥地把原本就二三流的中国视觉符号放大扔在观众面前,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画面空间,除了丑就是土。作为最早的东西方绘画艺术碰撞的成果,外销瓷就像一面镜子,为我们照出了传统艺术与西洋艺术各自的优劣特长。外销瓷又像一张早期“中国制造”的对外名片。不过却不像现在的“中国制造”,包涵着那么多复杂的意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