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演出

西洋歌剧中国制造 《茶花女》6月1日首演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6-01 13:45:39 | 文章来源: 新京报

西洋歌剧中国制造 《茶花女》6月1日首演

今年国家大剧院版《弄臣》邀来“威尔第歌剧的最权威演绎者”里欧·努奇出演男主角。

国家大剧院自制歌剧早在一年前首届歌剧节上就已“崭露头角”,在今年第二届歌剧节中,自制歌剧还将成为一大重头戏,且国际化的制作模式体现得更加明显:今日演出的《茶花女》指挥兼艺术指导便是享誉世界的洛林·马泽尔,制作团队也是一支“国际军团”;月中上演的《弄臣》则邀请到“拥有世上最漂亮声音”的意大利男中音大师里欧·努奇;月底上演的《爱之甘醇》则由著名华裔指挥吕嘉任指挥,由意大利艺术家团队创作完成。大剧院副院长邓一江说,之前大剧院自制歌剧多仅限于中外演员层面交流,今年从主创到演员都是国际化团队,实现了更深层的跨国合作。那么自制歌剧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我们一起从幕后解读……

何谓“自制歌剧”

在中国,歌剧是舶来品,随着去年和今年国家大剧院两届歌剧节的举办,一个十分盛行的名词频频出现在观众的视野里,那就是“自制剧”———顾名思义就是剧院出品制作的剧目,西洋的皮,自调的馅,国家大剧院保证了制作水准符合国际化。去年国家大剧院自制剧不仅有很好的口碑,票房也算理想,比如《图兰朵》首演7场,就收回了全部制作成本,原创自制剧《西施》首轮演出回收了90%的成本。国家大剧院演出部制作组负责人关渤表示,这只是个起步,未来还会探索更多的自制剧制作模式,而且要以“多轮次演出制”让自制剧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市场培育高投入同时保证低票价

其实,除了大剧院,国际化的自制剧也并非没有,比如前几年张艺谋的太庙版《图兰朵》,后来又演绎出了鸟巢版《图兰朵》,虽说其阵容也是国际化,但广场版的制作总会受场地和运作限制,演出时间短,昂贵的票价也并非普通大众所能接受,但大剧院版自制剧则有不同,虽说VIP票价也将近千元,但80元、100元的低价票应该属于普通消费,而且一部戏制作完成后可以定期上演,这就形成了剧目制作和成本回收的良性循环。那么一部自制剧到底需要多少成本,这些钱又从哪来的呢?关渤告诉记者,如今大剧院的创作费来自剧院的自有资金。虽然每部戏的成本不同,但百万的制作费则是一部自制剧最基本的“开销”。

“有些声音在讲,大剧院一定是大歌剧,大产出,大成本,什么都大,但事实并不是想象的那样。”关渤说。他告诉记者,歌剧不像话剧,少到几个人就可以,歌剧舞台上动辄都要一百多人,还有六七十人的乐队、合唱队、舞蹈队和庞大的幕后团队。不过大剧院的歌剧也会根据题材决定它的制作规模,比如今年的《茶花女》就有不同,因为故事为观众熟知,人物相对简单,因此他们就采用了比较现代的创作方法,进行新鲜的探索性尝试。

除了自有资金,没有别的投资,从演出市场角度看,这样的操作,似乎歌剧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虽然近些年因为国家大剧院的出现,这种艺术的普及率很高,但毕竟作为小众艺术,歌剧的市场占有率还是处于低位的。

“企业也好,企业家也好,通常会把赞助行为等同于市场推广行为,所以他们要求回报是比较商业的,可是大剧院能回报的却有限,毕竟作为国家级艺术殿堂,创作不能像电影那样给广告植入。”关渤坦言,在大都会歌剧院等许多国外的歌剧院,每年都会有企业和个人对艺术团体的捐助,但在中国,由于文化背景和赞助政策等原因,这样的捐助可能还为数不多,所以关于剧目的外来资金,大剧院也处于磨合阶段,目前也在争取申请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和帮助,给与资金扶持。

团队组建

一定要找“最合适的人”

就在上周,指挥大师洛林·马泽尔的进京着实让北京乐界又兴奋了一回。马泽尔是应邀来执棒国家大剧院自制歌剧《茶花女》的,同时担任该剧的艺术指导。作为世界重量级的指挥大师,能亲自参与中国制作的歌剧作品,不仅是大剧院的骄傲,也是中国歌剧制作水准向国际顶级化进军的又一次契机。

《茶花女》的整体团队是马泽尔半年前亲自选定的,导演海宁·布洛克豪斯是和马泽尔有20多年合作经历的国际大导;两位茶花女的扮演者,美国的玛丽·邓立维和中国的张立萍也是马泽尔通过筛选最终确定。记者了解到,马泽尔对演员的要求很高,不适合的他绝不起用,比如剧中父亲阿芒这个角色,大剧院曾经推荐过一位出色的男中音歌唱家,但是马泽尔对阿芒这个角色的认知是一位抒情男中音,可惜这位歌唱家是一位戏剧男中音,于是他坚持要求换演员。“我们选择一个好题材后,会组织最合适的人来参与工作,这样呈现的作品也是最符合我们要求,最能体现艺术上的要求和标准的作品”。国家大剧院演出部制作组负责人关渤介绍说。

制作周期从“十月怀胎”过渡到更长

演出方头疼的是资金,观众只关心作品的创新。那么大剧院的自制歌剧,从筹备到完成又要经过多少时间?关渤告诉记者,大多数剧目仅筹备阶段,就要经历“十月怀胎”,甚至一年的时间。毕竟大剧院一部歌剧最核心的人物———指挥和导演,大多都是享誉国际的大牌,他们的档期自然不是随便定出来的。“就像新版《卡门》的导演,首演完第三天他就要去另一个歌剧院演出,档期相当满。”关渤说。在他看来,相比较国际几大著名歌剧院,大剧院即便10个月的筹备期都相当紧张,而在未来,大剧院也会让筹备期延长到两年甚至三年,这样,观众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提前选择好自己心仪的剧目。

记者了解到,相比较中央歌剧院等老牌歌剧专业团体,国家大剧院除了有自己的管弦乐团和合唱团外,没有固定的签约导演、主演甚至舞美工厂,但它注重的是策划、资源整合以及经营推广的能力。尤其是资源整合,将各种优秀的创作力量“攒在一起”,既能节约成本又能提高制作质量和效率,这是任何一个文艺院团都无法相比的最大优势。再比如经营和推广,大剧院也有非常专业的工作团队。关渤告诉记者,这个团队中,不仅有专门负责视觉形象设计的,也有负责媒体关系和组织文稿的,还有分工细致的票务销售队伍。正是专业的团队力量使得大剧院制作剧目一路披荆斩棘。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