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作为“话筒”、“扩音器”的艺术媒体
艺术媒体是传播艺术相关信息的平台。在艺术史(理论)进入“跨学科研究”、“体制(制度)研究”时代的今天,艺术媒体在“当代艺术生态”塑造方面所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是众所周知的。在当下的“艺术产业链条”中,艺术媒体无疑是推广当代艺术最迅速、有效的工具。我们可以说,艺术媒体是“当代艺术工作者们”的“话筒”、“扩音器”。
艺术媒体是“当代艺术工作者们”的“话筒”、“扩音器”。既然是“话筒”、“扩音器”,其便有“好”有“坏”、有“高端”有“低端”、有“专业”有“大众”、有“精致”有“粗糙”、有“学术”有“商业”。有一点是确定的,是在各个作为“平台”的艺术媒体上尽力、尽情“表演”、“发挥”的“当代艺术工作者们”(包括相关艺术媒体的幕后工作人员)共同铸造了这一“话筒”、“扩音器”的“口径”和“震波”。
比起“美术馆”、“博物馆”、“画廊”、“拍卖行”等当代艺术传播机构,艺术媒体显得更“立体”——其囊括了在“美术馆”、“博物馆”、“画廊”、“拍卖行”等机构举办活动的大量信息,更迅速——其以及时性、前沿性、在场性等震撼当代人的神经,更广泛——随着艺术刊物的发行量的增多、艺术网站点击量的直线上升、艺术电视节目收视率的不断增长,当代艺术频繁进入当代人的视线,其在塑造当代人的审美趣味、文化品味方面无疑是极具侵略性、进攻性的。所以,在当代艺术的传播、推广方面,艺术媒体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二 中国特色30年:从“一统天下”到“百家争鸣”
如果我们不曾忘记历史,那么我们肯定记得20世纪80年代“官媒”“一统天下”的局面。传说中的“两刊一报”——《江苏画刊》、《美术思潮》、《中国美术报》以及《美术》、《画廊》等杂志皆是官办刊物。它们必须与政府执政理念(主旋律)相一致,秉持政治至上的办刊理念。从很大程度上讲,那时的艺术媒体是国家美术(主流意识形态)的传声筒。像同时代的其它媒体一样,其也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政府的喉舌”。《美术》杂志现任主编尚辉的观点提示出了那个年代“官媒”所扮演的角色,“《美术》杂志在这30年中所起的作用是骨干性的,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党和国家政治、政策的一个晴雨表”。
20世纪90年代,情况没有多大变化,至少“官媒”“一统天下”的局面没有打破。尽管学院媒体异军突起,但是美术学院在中国实际上也只不过是政府的一个机构而已。它们在一致办刊理念的管制下不可能有太多的创意、自由发挥的余地。
真正的变化出现在最近10年。大量“民媒”(“民办刊物”)的创办一改“官媒”“一统天下”的局面。多元的现象是否流于形式尚待观察,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多元往往从形式的多样化开始。可以说,2000年大量网络媒体的兴起和2006年前后民办刊物的大量创刊一改中国20世纪80、 90年代的艺术媒体的格局。事实是,尽管今天的艺术媒体依然得经受“宣传部”、“新闻出版局”、“工商管理局”等官方部门的审查,但是其总体格局已经改变。
三 艺术媒体“新的变革时代”的到来
艺术媒体的单一格局打破了,但“多元格局”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今天的艺术媒体已经毫无问题。恰恰相反,当艺术媒体进入全新时代时,其遭遇以往时代从未遇到过的全新的复杂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讲,机遇与挑战并存,前景与风险齐聚。
“多而不丰——呈平胸状”、“学刊空缺——呈平庸状”、“闭而不开——呈平滑状”,这些都是当下艺术媒体普遍具有的弊病。雷同、没有学术含量、缺乏活力、不具有时效性、唯利是图、制造虚假信息……这皆能从当下中国的艺术媒体(报纸、杂志、网站)上面看到。倘若一本刊物或一个网站存在这一系列问题,我们可以很肯定的说,其不是合格的艺术媒体。事实是,中国的很多艺术媒体并非传播当代艺术的平台,而是名副其实的“利益集团”。
艺术媒体“新的变革时代”随着“当代艺术”的发展而到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艺术媒体?我们可以通过回顾中国艺术媒体变革的历史和考察当下艺术媒体的问题寻求答案。就中国艺术媒体变革的历史来看,宽松的政治语境和自由的表达是未来艺术媒体取得提升的前提。而从当下艺术媒体的问题来看,“丰富性”、“学术性”、“活力”、“时效性”等应该是未来艺术媒体的指向。“报道”、“传播”、“推动”、“影响”,这或许是未来中国艺术媒体的工作。
文/廖上飞
2011年3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