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亮:当代中国艺术媒体现状考

时间:2011-03-28 20:36:37 | 来源:黄金亮的博客

资讯>声音>

一、当代艺术媒体繁荣发展

目前活跃在当代艺术界的媒体还是有限的,几个杂志,几个网站。其实仔细从网站上搜索就会发展艺术圈的媒体不下百种,每个媒体都有自己的存活方式。

中国艺术媒体的兴起和发展,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兴起和发展息息相关。中国的艺术品市场,经历了一条日渐兴起和全面复苏之路。1992年10月3日,随着深圳市动产拍卖行举办的“首届当代中国名家字画精品拍卖会”第一声槌响,中国艺术品拍卖业正式诞生。时至今日,已经走过了16个春秋。在这16年中,中国艺术品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几经高低起伏、曲折变化,终于日渐规范,成绩斐然。

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稳步发展,使得艺术品收藏热普及全国。目前,中国的收藏队伍已扩展到7000万人,并且仍在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逐步增加。收藏规模的不断扩容,催生和带动了中国艺术媒体的产生和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1990年以来,中国出版的收藏类期刊至少在400种以上。如《画廊》、《荣宝斋》、《朵云轩》、《文物天地》、《艺术市场》、《中国书画》、《all·大美术》、《艺术新闻》、《艺术家》等许多种。也有各种综合类报刊的艺术版。如北京的《中国艺术报·中国收藏》、《人民日报市场报·财富周刊》、《中国文化报·文化市场》、《经济日报·收藏》、《中国社会报·中华收藏》、《北京日报·文物收藏》等报纸,有大块的版面介绍艺术市场行情,对艺术收藏和市场有较好的引导作用。收藏类电视节目,在各地方、各电视台,也雨后春笋般地不断涌现。如央视二套的《鉴宝》、中国教育电视台的《美术苑》、凤凰卫视的《投资收藏》、北京卫视的《天下收藏》、吉林卫视的《找你》、天津都市频道的《艺品藏拍》、湖南娱乐频道的《艺术玩家》、浙江经济生活频道的《宝藏》、昆明电视台的《盛世典藏》、成都电视台的《成都商行--西部珍藏》、河南卫视的《华豫之门》艺术收藏版、山东卫视的《收藏天下》等,节目类型从欣赏类、教育类、投资类、纪实类、综艺类、旅游类等不一而足。艺术媒体作为媒体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发展方向,发展之迅猛、速度之惊人,可见一斑。

二、艺术媒体发展中的不足

艺术媒体的繁荣发展过程中,由于体制及媒体自身的营养不良,使部分媒体被艺术市场牵着鼻子走,没有起到媒体应有的导向作用。从艺术市场衰弱以来,部分艺术媒体出现关门或者闭关停业,这也是符合艺术市场发展的,因为这些媒体的出现本来就是市场促生的产物。08年以前的艺术媒体更多是艺术界的人士怀着各自的目的来筹办的,08年以后社会上的资金不断涌入到艺术媒体领域中。从天禄琳琅艺术网的高调介入到宣布破产,虽然是个“个案”,但是也极具代表性地说明艺术媒体不仅仅需要商业上的技术操作,更主要的是艺术上的专业判断,两者缺一不可。而那些有着学术能力但是依然倒闭的杂志,就是缺乏传媒能力。

艺术杂志不是组织几个批评文章和发表几个艺术家作品赏析,以及发布展讯就可以获得长久生命力的;艺术网络也不是发布更多的艺术新闻和弄几个论坛就可以赢得艺术界认可的。从媒体自身到媒体与读者、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从内而外,应运而生且不成熟的艺术媒体一直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点。笔者就当前艺术媒体存在的不足简要归纳如下:

1、 内容杂乱

纸质媒体之所以存活在这个网络时代的理由是它对内容的筛选有着犀利的判断和定位。但目前更多的纸媒只是将一些知名批评家的文章简单罗列,并没有经过编辑、筛选和归类。

网络媒体通过自身稿件写作和转载其他文章已经达到一定的广度,只是在对这些繁多的事件上没有系统的整理,对一些应该介入的艺术事件并没有给予深度的关注。网络媒体内容大部分是转载,而且是漫无目的,这就使得信息重复,人们看十个媒体与看一个媒体没有什么区别。

2、定位不准和判断缺失

每个艺术媒体最重要的是定位准确和有自己的判断。学术问题的讨论和市场现状的分析,新闻事件的分析和以往历史的总结,知名艺术家的报道和青年艺术家的关注等等,其比例分配需要确定。当然这和目前画廊展览定位不准确是同样的毛病;对一种艺术现状是褒是贬,总要有自己的看法。

读者可以允许错误观点,但是不能忍受没有观点。对有影响的事件进行及时的判断和分析,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组织外援来表达媒体本身的看法,是一个媒体有着独立性的体现,也是一个优秀媒体的基本条件。

3、发行不规范

媒体的读者和消费者是哪些,如何赢得读者的心理依赖,怎样获得更多的广告收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密切但又是相对独立的。目前艺术圈大多是免费赠阅的杂志,杂志的负责人需要考虑的是,如果你是读者,你会不会把你的杂志放在书架上,如果你是机构负责人会不会到你的杂志做广告,前者需要把内容做的很精致,后者需要把发行和影响力做好。一个媒体如果不懂传播自己,广告商怎么相信你可以传播他呢。内容和发行就是媒体传媒自身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发行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大部分媒体无刊号或使用国际刊号。无刊号的刊物理论上是非法刊物,所以在发行上只能免费赠送投递,但缺乏统一管理。国际刊号是香港及国外一些机构提供的刊号,在国内是不被认可的。在发行量上没有保障,印刷一百本的刊物比比皆是。另外,网络媒体的飞速发展,因无专门的管理机构,使艺术传媒领域趋向于混乱。

4、编辑人员本身的新闻敏锐性不强

艺术媒体不同于别的大众媒体,它的专业性比较强,这使得编辑需要具有艺术专业的知识,其次才能更好的把握艺术新闻事件的重要性。但这并不是说拥有艺术史的知识就可以做好编辑。目前艺术媒体并不是缺少专业知识,而是缺少媒体意识,媒体从业者需要对艺术事件保持高度的敏感和判断,其艺术修养和对新闻事件的捕捉没有很好的结合。《新周刊》之所以一直在大众媒体中获得很好的评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通过他们编辑的专题策划,将社会的“热点”和“卖点”很好的结合起来,用新锐的观点梳理了事件背后的脉络。或许是艺术市场的快节奏和多需求,使得媒体的编辑缺少对新闻事件的制作和梳理,这使得媒体仅仅成了转述的载体。

5、艺术媒体从业者的团队不稳定

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另一个层面上也反映出艺术媒体不注重长期运作和对职员的培养,当下艺术机构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其实和艺术圈的环境和投资方的管理策略分不开的。媒体从业者的频繁换岗也使得媒体无法在长期的运作中形成自己的风格,最终只能流于表面,在形式上做文章。

当下媒体还有个根本的特征,是演戏的和看戏的都是自己人。上面的分析更多的民办媒体,之所以没有讨论官方媒体,是因为官方媒体先前的学术价值已经丧失,这也是民办媒体生存的前提。《美术》、《江苏画刊》等刊物的影响力减弱是网络和市场双重作用的结果。“直投”杂志的产生正是补充了官方杂志的不足。尤其是近两年来,艺术市场的需求使得免费赠阅的杂志得到了土壤,这主要是因为艺术机构相信免费杂志的发行可以带来更好的宣传效果。另外免费杂志的广告费用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更多的艺术家获得了一个发表自己作品的机会,毕竟先前的官方杂志类似中国美协的老套操作一样,给艺术家设置了较高的门槛。

三、艺术媒体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的艺术媒体与艺术品市场的关系,可谓独树一帜。两者配合之默契,依赖之紧密,呼应之快捷为其他媒体所罕见。当今艺术品市场所取得的一切成就,艺术媒体的积极作用不可抹杀,艺术市场中的种种弊端,艺术媒体的负面影响也是难辞其咎。艺术媒体在与艺术市场的共同发展中,由于受艺术环境以及自身特点等主客观方面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1、内容上存在一些通病

缺乏专业指导

媒体报道不够专业,流于表面化,深度和广度不够。他们缺乏专业知识和真正紧密联系市场的专家,从“外行”的观点和角度难以对艺术品市场进行判断和甄别,因此内容报道往往只注重吸引眼球和一时的轰动效应,显得空泛、教条,缺乏深入性和知识性。一些艺术媒体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版面费),以至于编辑、记者大多是市场营销出身的营销人员。

歪曲收藏价值

在介绍收藏品时,仅仅突出收藏品的价钱。将收藏价值等同于市场价格。有些媒体则将收藏价值等同于“捡漏”神话,用诱惑性故事吸引大众,忽略收藏品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等其它方面的收藏价值。

夸大拍卖成交影响

热衷于报道艺术品拍卖会上的成交价格,并以此计算收藏投资的回报率,但在不完全了解成交价格包含的水分等情况下,很容易误导大众。而且艺术品拍卖价格仅是整体艺术市场中价格的一部分,只片面关注拍卖价格也有以偏概全的嫌疑。

追求娱乐化偏离艺术价值

这点在电视类收藏媒体中尤为明显。有相当一部分电视节目为追求收视率,走了趣味化、娱乐化、大众化的路线。这种路线为目前的不少电视类收藏节目赢得了收视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艺术收藏本来的面目和宗旨。过于娱乐化的倾向,为了制造“亮点”,把收藏品的真假当成了吸引观众眼球的“悬疑”,把收藏品的经济价值当成吊足观众胃口的“噱头”,这些做法忽略了收藏品的艺术内涵和科学的收藏知识,让高雅的收藏变得低俗化。央视王刚主持的《鉴宝》就是一例。而湖南《娱乐快报·第一娱乐》“湘派艺术名家”在娱乐类报纸中运作美术栏目是比较成功的,因为栏目内容本身并没有娱乐化。

2、媒体的不规范经营

从某种层面上说,传媒无法摆脱商业控制。艺术媒体和其他大众传媒一样,都是经营实体。在传播艺术知识和市场信息的同时,还要实现媒体自身的盈利目标。因此商业利益有时会成为新闻监督的障碍。一些艺术媒体为了眼前暂时的经济利益,放弃了对艺术品市场的舆论监督,它们默许或者索性与艺术品经营者共谋,欺骗收藏者。如为一些无实力的艺术家做大篇幅的宣传,将其与名家并列宣传,利用大众对媒体的看重和信赖,不惜篇幅,或编纂动人故事,或撰写吹捧文章……艺术媒体的不规范经营,使得自己因为浮躁和急功近利而对自身赖以生存的艺术品市场失去了正确的监督与引导,也造成了一些伪名家和伪名作的诞生。

3、媒体的跟风与泛滥

当前的艺术媒体有泛滥的趋势。因为三流艺术家需要宣传炒作,于是近年来,全国蜂拥而出的艺术期刊、报纸、报刊的收藏版,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的收藏专题节目,书市上林林总总的艺术图书以及非正式出版的艺术书刊、报纸等的数量究竟有多少,不计其数。这些过剩的艺术媒体,在有限的市场、专家、从业人员等资源内过度地开发和挖掘,产生很多雷同的艺术媒体。类似的内容、设计、风格使得媒体之间很难看出明显的区别。真正能提供的新鲜有价值的资讯却很少。媒体之间的互相模仿和抄袭,不仅漏洞百出、令人生厌,也降低了艺术媒体的整体公信力。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