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远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本报记者卢伟山摄
冯远作品《世纪智者》。
来甘调研的冯远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就艺术家如何在传承历史与积极创新、私密化体验与社会责任的承担、艺术样式的多样化选择和人类共同理想诉求的坚守等中国艺术家当前普遍面临的困惑和思考,以及关于中国艺术作品如何形成自己的风格和品质等问题做了专业的阐述。同时,作为一位非常热爱和推崇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知名艺术家,他还对甘肃艺术近些年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认可,并对甘肃艺术家今后的创作方向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尊重传统与积极革新“就我个人而言,我是非常重视和喜欢画重大的历史题材的,我的作品《保卫黄河》、《屈赋图意》、《世纪智者》等都是这类题材,但我更注重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关注,在我看来,这两者非但不矛盾,反而是相辅相成,”关于如何在尊重传统和积极革新中实现找到平衡点,冯远这样表述自己的观点。
“我觉得作为一个当代的艺术家,反映当代生活是其天然职责,但是通过对历史的重新理解去重新书写和表现历史,这也是当代艺术家需要完成的使命。中国的历史画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欧美博物馆普遍陈列着从文艺复兴时期到法国的印象派再到后期的现代派的历史作品,你能在这些博物馆里看到一个国家的历史变迁、文化艺术的传承。所以我觉得今天的艺术家,画什么,怎么画,写什么,怎么写,都有着充分的选择自由,但是我觉得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艺术家,一个对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热爱的艺术家,同时对它们持有敬畏精神的艺术家,有使命感的艺术家,他一定会对中国的历史和当代历史和中国的现代都持一种积极投入、积极参与的态度,作为艺术家,不论是用音乐也好,写作、摄影、画笔也好,都有责任去表现这个国家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尽管未来我们目前还不确知,但是因为艺术家更敏锐更富有直觉,所以我认为对艺术家而言,历史的、当下的、未来的,都是他们创作的题材,”冯远说。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从未曾中断的古代文明,中国在每个历史时段不论兴衰起伏,都曾经对人类文明、对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我们更应该主动挖掘自己古老的文明,从来没有说只要创新而没有知识的积累和传承、延续,我不相信任何一种创新是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他进一步阐述了传统与革新之间的关系。
国家形象和中国气派
冯远认为,中国目前可以说具有正在发展、形成中的当代艺术,还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成熟、成功的当代艺术,也就是还没有形成真正能展现国家形象和诠释中国气派的艺术作品。
在冯远看来,国家形象和中国气派,是一个既抽象又具体的概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近代中国和当代中国人的形象一直在世界各国人民的心目中发生变化,在向着一个更富强、开放、自信的方向变化。在艺术创作中间,所谓国家形象和中国气派必须表达现代中国人的价值观、理想追求,和所应具有的传统文化的美德和道德感。同时,具有国家形象和中国气派的艺术形象,保留了一些我们中华民族基本的文化元素和符号,同时在现代的发展当中不仅吸收了现代中国的东西,也吸收了国际上其他各民族现代艺术的精华部分。
“这样最终形成的既不同于中国传统又不同于西方现代、唯有中国才有的现代艺术形象。而这个形象又能充分体现现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精神状态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中国气派和国家形象的艺术形象。”冯远表示,“当然我们不能指望一件艺术作品、一首诗歌、一本小说就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形象,这需要一批既有中国国家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诉求、审美理想,同时彼此之间又有鲜明的个性的艺术作品,在艺术技艺上要非常精湛,而且被各国同行所广泛认可,才能真正代表中国的气派。否则的话,很容易流于一种口号。”
艺术家必须有所担当
关于新的创作氛围下,艺术界关注社会的作品相对稀少、而热衷于私密化体验和个人情感宣泄的问题,冯远的看法非常明确,“艺术家必须始终关注社会,”他说,“艺术家可以追求不同的风格面貌,既可以对现代艺术包括前卫的样式进行探索和寻求,也可以在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和创新,但是有一些共同的东西必须关注和追求,比如社会的进步、人类共同的理想追求。”
“目前确实有相当多的艺术家缺乏参与社会的意识和主动关注社会的意识,尤其鼓励艺术多元化、创作氛围相对自由和轻松的今天,我们面临很多瓦解崇高、远离生活、沉迷于眼前一个狭小天地的人,他们过度追求个性化、私密化的东西,而那些体现理想、抱负、公众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东西越来越少。这不是一个好现象,这是今天的艺术家应该警醒和反思的现象。任何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他的传世之作中,必然有他在文化艺术技艺方面的贡献,但更重要的一定是他对自己所处时代人们普遍追求的东西的关注和思考,离开了人类和社会这些厚重内涵,很容易沦落为一种炫技派,或者追求一得之见,或者满足于一种技术语言的翻新,而这样的人,距离一个大艺术家还是比较远的。”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