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杨卫:不爱红装爱武装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3-04 18:47:27 | 文章来源: 杨卫的博客

文\杨卫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中国小孩,恐怕大都有过穿军装的记忆。那是一个备战备荒的年代,全民皆兵,市面上的流行趋势除了千篇一律的黑白灰,稍微出点儿彩的,就只剩下跃跃欲试的橄榄绿了。绿色作为一个闪烁的亮点,在那个横眉冷对的年代曾经招摇过市,尤其被一些莽莽撞撞的青少年所青睐。

一根武装带,一顶绿军帽,一身四个口袋的军装,都是值得反反复复不断拿出来炫耀的物件,是青少年表明自己为“甲脑壳”的象征。当然,如果是一身正式从部队上脫下来带有编号的原装货,那就更是耀武扬威,要被人羡慕得只想据为己有了。

小时候,我就参与过一起抢夺别人军帽的暴力事件。那是一个大院子弟,高我一个年级,父亲是位军官。所以,他的穿着也均随他父亲,基本都是从部队发下来的原装佩戴。本来,这个大院子弟性格有些怯懦,但仗着一身武装却喜欢扮酷,出出进进总是摆出一副趾高气扬的神态,对过往同学爱搭不理。大概是因为目中太无人了,他无端惹怒了我们班的一个同学,我这同学怎么看他都不顺眼,总想找机会教训他,杀杀他盛气凌人的威风。但是,又恐自己个子矮不是对手。于是,便找了个头稍高点的我。

一天,放学回家的路上,我跟我的同学一路围追堵截,终于将那个穿军装戴绿帽的大院子弟逮了个正着。二对一,我的同学仗势欺人,冲上前去就开始推打人家;而我,则跳起身来,夺去了他那崭新的军帽……

当然,事情后来还是败露了。我和我的同学因此都被学校处分,记了过,并且全校通报批评。不过,说来也有些奇怪,我们这种欺负高年级同学的飞扬跋扈行为,虽然受到了学校和家长的严厉惩治,但在同学们中间却意想不到地赢得了声望,增加了不少威信。同学们不但沒有因为这件事指责我们,疏远我们,相反,还纷纷向我们靠拢,接二连三地巴结起我们,甚至还有一些好事的同学专门将我们的“英雄事迹”编成故事,在校内校外广为流传……

多年以后,想起这些无忌的往事,我仍然心有余悸,感慨万千。

所谓自古英雄出少年。年少无知,最懵懂,但也最容易冲动。之所以打架斗殴多出在青少年群体中,多半还是因为他们心存一种英雄的幻想。

一个人幻想英雄容易头脑发热,而一个时代幻想英雄则容易虐气横生。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是一个争先恐后学英雄的年代,在不爱红装爱武装的时代潮流下,真不知道又曾引发过多少血腥暴力与冷酷无情。

岁月常有轮回,但英雄的轨迹却是勇往直前。英雄似乎是不死的超人,喋血街头,仍然鹤立鸡群。难怪时代潮流变来变去,衣服虽然越穿越少,但一身军装却始终能够披挂上阵,被作为时装元素改来改去,受到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追捧。究其原因,就在于军装能够包装英雄,鼓舞势气,增加不俱艰险,不畏强暴的信心。

“战争狂”拿破仑挥师东征,所向披靡,成了法国的英雄;“造反派”武二郎打虎上山,势不可挡,也成了中国的好汉……这一切似乎都在佐证一点,那就是人生在世不能没有英雄,既便是在今天歌舞升平的年代,灯红酒绿的现实背后也依然需要英雄的支撑,需要英雄的坐镇。

人的成长,乃至人与人之间的和平相处,似乎从来都是要付出血的代价。

有时候,我会感到一丝庆幸。庆幸自己赶上了太平盛世,不要穿梭于枪林弹雨中忙于奔命,饱受战乱之苦;而有时,也不免会有几分遗憾。因为和平的环境也会使我变得平庸,有时颓废,有时沮丧,有时则是萎靡不振,无聊透顶。我由此想,倘若少年维特是生活在战火纷飞的乱世,大概也不会无端生出那么多莫名的烦恼来吧。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