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杨卫:就尤伦斯撤出中国答《中国文化报》问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2-25 19:18:04 | 文章来源: 杨卫的博客

文/杨卫

1. 您对尤伦斯抛售中国当代艺术藏品的举动有何评论?据称,尤伦斯手头有1000多件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作品,他的藏品分量有多大?大量收藏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外国商人还有乌里-希克等人,尤伦斯透露的信号是否会引发其他海外藏家的抛售?他的抛售计划是否会造成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明显波动?

尤伦斯抛售中国当代艺术藏品可能是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据我所知,欧洲经济依然处在低谷状态,复苏还有待时日。而中国经济却在持续发展,这也带动了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使其价格处在一路飙升的状态。一高一低的比较,使尤伦斯做出了以上判断。我觉得,这种判断更多还是出于经济的考虑,因为尤伦斯当初购买这些艺术品时,与今天的价格有着天壤之别。低价买进高价售出,这吻合商业规律,毕竟尤伦斯也是个商人,不会不明白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至于尤伦斯手上到底有多少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我没有调查过,不了解情况。但感觉不会少,因为就我所知道的一些艺术家,大都有作品被他收藏。如果他和乌里-希克加起来,我觉得其重要的藏品可能会占中国当代艺术某个发展阶段的三分之一。当然,这只是我的臆测,没有什么数据凭证。到底有多少?最终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关于尤伦斯抛售中国当代艺术藏品是否会引发其他海外藏家的抛售?这一点完全有可能。事实上,早在尤伦斯之前,许多西方藏家已经有所行动了。这固然有金融危机的影响,同时也有意识形态的作用。毕竟是两种文化系统,喜欢与拒绝都是因为形态不同。但从根上说他们不可能完全融入中国的文化,所以,喜欢也大都只是猎奇,属于表面状态。我就很少看到中国的藏家去收藏西方艺术家的作品,道理很简单,不能在自己的这个生存语境里流通。这就是所谓的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当然,今天是一个全球化时代,许多固有的文化障碍已经被打破,这使得经济和文化往来成为一种可能。但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审美习惯是根深蒂固的,很难突如一夜春风来,马上就迎得春色换人间。所以,我觉得跨国收藏就跟跨国经济一样,出发点大都是利益,是看重于背后的商业价值,而不是文化价值。至于西方藏家对中国艺术品的抛售计划会不会造成中国艺术市场的波动?这在短时期是有可能的,但如果长远来看,却不会有太大影响。因为中国的艺术市场已经日渐成熟,有了相当一批固定的藏家,他们投进了资金也必然会维护这个市场。其实,艺术市场的真正繁荣,根本上还得依赖于自身的消费群体。只有自我消化了,艺术才能成为一种文化,作用于社会风气。

2. 有人对尤伦斯此举解读为这是因为其不再看好中国当代艺术而进行“套现”,是他通过炒作中国当代艺术大发其财后的必然行为。近年来中国当代艺术品价位的攀升与国外藏家介入究竟有多大关系?在您看来,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价位是否虚高?

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价位,就目前的情形来说的确有些偏高,毕竟这些作者都还活着,且还在发展当中,以后到底还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到底什么作品才会是他们的代表作?尚不清楚。艺术市场的规律告诉我们,只有经典才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也才有不扉的价格。艺术的投资是对价值的投资,所以也需要一些时间来考量。至于中国当代艺术品价位的攀升与国外藏家介入究竟有多大关系?从早先的迹象来看,这种关系非常密切。众所周知,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墙内开花墙外香的过程,早先的市场基本是依赖于西方。其实,尤伦斯和希克都不是最早介入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而是属于第二拨,基本上是已经看出了市场的前景才开始下手的。我前面已经说了,他们毕竟都还是商人,中国有句俗话是针对商人的,叫着“无利不起早”。所以,他们买也好,卖也罢,都必然会有一个利益的前提。至于他们是如何影响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这是商业秘密,我不清楚。但有一点很明白,他们的市场嗅觉的确比国内的藏家要灵敏,之所以捷足先登,也是取决于他们的预知能力与操作能力。就这一点而言,国内的藏家仍需要学习,只有师夷之长,才有能“出了山门去打师傅”的能力,也才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将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价值真正通过自己的努力运作到国际市场上去。

3. 如果说国外藏家利用资本优势对中国当代艺术产生了影响,但更重要的竞争还是对艺术价值话语权的竞争。您认为判断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应该由谁说了算?在资本博弈下,中国国内的藏家、艺术批评家如何赢得话语权?

话语权应该由自己掌握,这是毫无疑问的。自己的名字就是自己的气场,虽然是由别人喊,但信息的能量源是自己开启的。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支点,怎么能依赖于西方呢?显然不行,这连生存的基础都没有,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中国当代艺术首先要依赖于自身的生存现实,同时也需要自身对这种现实作出一种高于现实的价值判断。虽然外部势力地介入不尽然全都是来者不善,也有人是带着恻隐之心,但毕竟所习不同,所务各异,即便设身处地,也难以为继。所以,打道回府也是自然。根本问题在于,中国国内的藏家、艺术批评家如何在今天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赢得话语权?我想,经济发展依然是前提,经济是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保障上层建筑不断往上拔高。这也是历史的教训,历史的教训同时还告诉我们,单一的经济增长不能构成文化繁荣,只有充分的开放与宽容,才能促进思想的活跃,从而激发起无穷无尽的创新。就这一点而言,我们也要感谢曾经关注过中国当代艺术的国外藏家和批评家,不管他们的这种关注是出于什么目的,总之,他们还是促进了中国的开放。只是开放以后,中国的批评家和藏家又何为呢?西方人的方式仍不失为一种借鉴。我想,中国当代艺术只有通过对自身的关注,揭示出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才有可能影响世界,并从中找到中国文化的自信。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