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王晓波:读杨希雪变象视觉艺术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1-04 09:04:37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杨希雪先生的山水油画,水彩风景,以水墨为基础的“纸团印染综合技法”新画种,“变象视觉艺术” 的“Space 太空漫步系列”,这些视觉创作都从自然出发,虽来源于自然而又非照搬自然,是一种由自然美至艺术美的升华。读此诗,由可见。

正是在尊重自然,关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精神驱动下,促成了杨希雪先生的自觉的文化变革意识,形成了独特的、创新的视觉文化的形式。

杨希雪"变象艺术"足迹, 在时间上始于1972年1月;在视觉表达层面上,体现于全方位观景理论体系的”微观山水(亦称抽象山水), 和1998年宏伟的"文化五千"世界纪录长卷,至2010年1月中的“Space 太空漫步系列”, 变象视觉艺术” 到此己完全成熟。这一脉相承的连串艺术创举, 都为世界视觉文化做出了重要奉献。

无论“变象视觉艺术”中的“Space 太空漫步系列”,还是微观山水(亦称抽象山水),以及《锦鲤图》和《文化五千》, 都是对大自然进行的一种主观抽象形式的舒发。要说这些画很抽象也行,但实际上又很具象,每一个局部都是一个抽象的局部,但在整体上形成一个整体的具象的画面。杨希雪先生非常注重哲学观念的深层思考,不满足于表层的直观形象的表达,尤其在客观的自然景物面前,要有自己主观意识的发挥,真正做到天人合一、主观客观统一。这种奇而不奇的效果追求,正是抽象与具象统一、微观宏观统一,亦可全方观景的视觉新文化。

作为一位华夏子孙的杨希雪,他的“变象视觉艺术”,融汇了中国传统绘画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绘画理论。中国古代艺术家有提倡“师造化、师自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宝贵经验,故他宣导“师造化和师自然”,从而再融入当代的科技力量,使他的“变象视觉艺术”有崭新的时代文化内含。

四、实现视觉文化时代的审美转向

杨希雪“变象视觉艺术”,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视觉文化,在当代的演进典范,而且,为我们提供了对审美现代性的评判范例,提供了中西方文化,在交流融汇中的审美现代性的重要资源。

杨希雪的视觉艺术的突出转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转型体现在自然中脱变,独创出可写实亦可抽象的“纸团印染”视觉艺术,通过东方独有的传统水墨媒材,展现抽象与具象统一的恢宏、微观与宏观有机对立统一的哲学文化观念。第二个转型体现在走出传统,构建全新的理论体系。由垂直透视,全方观景,抽象具象统一,微观宏观统一。画面的无限延伸和无限分割性;在不同角度、不同距离、都有不同感受的可变性。从抽象山水系列,吉尼斯世界长卷,一直到2010年的太空漫步系列而达到高点。现在”变象视觉艺术”体系正式成熟而面世。

杨希雪“变象视觉艺术”,在视觉绘画基础上,结合现代影视技术所呈现的视觉感受,已不再是绘画本身的效果。通过数码影像的介入, 扩展、丰富了视觉形象,使静止的绘画动起来,使空间维度发生无限变化、转换和运动,实现了视觉形象的再造。

大约从20世纪60至80年代开始,西方艺术史学科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理论的转型,“大众艺术”和“图像文化”,扩展在人类的生活之中。多学科的跨界吸纳,成为当代艺术的又一特征。科技进步,被运用于视觉文化:网路媒体、数位媒体、手机媒体被普遍成为视觉文化的新生表达趋势。无疑的证明:传统的、经典的、惯性学院派的艺术史,正在走入了跨学科的、多元性的新艺术转向之中。由此带来了“图像转向”的视觉文化研究与实践,成为了当代学术和文化研究的又一重心。正如江苏美术出版社社长顾华明先生,在他主编乔纳森· 哈里斯(JOnathanHarris)的《新艺术史批评导论》时所言:“人类的文化从视觉认知和感受的角度,可以分为文本和图像文化两大类。文本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为了更系统准确地传达和沟通的需要,而创造的一种符号系统。图像则是人类对自然世界的模仿和想像,所创造的另一种表现与传达方式。在文字还未出现之前的史前时期,原始人类就己经开始制作图像。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从未中断。如果说文学、哲学、语言学研究的主要物件是以文本系统为主,那么艺术史和视觉文化研究,则主要是以图像作为其研究的物件”。乔纳森· 哈里斯(JOnathanHarris)是英国当代视觉文化学者,英国利物普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着有《联邦的艺术与国家文化》,《现代主义的争论:40年代以来的艺术》,《现代文化中的艺术》,《新艺术史批评导论》等多著作。乔纳森· 哈里斯通过《新艺术史批评导论》,对西方艺术史的机制与实践,在最近的三十年中发生的根本变化,提供了一个综合的分析与评述。这对于我理解杨希雪“变象视觉艺术”受益颇多,对于我们了解当代视觉文化有很好的说明。

正是由于全球化和现代生活商品化,带来了后现代文化最突出视觉化特点,使得“世界图像化”的今天成为事实。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西方,在艺术上开始走向一条崭新的道路,超现实主义、非实象艺术的自发式绘画迅速完成,以及表现主义,以诱发艺术家的潜意识的力量而走入西方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 20世纪60年代,80年代达到鼎盛,是西方学术界的热点和主流。作为图像艺术起源悠久的中国,一点也不落后于西方,中国图像艺术在商代青铜器上的图形、秋战国时期的蝌蚪文、汉代漆器上的凤形、唐代的宝相花纹、及后来的金文形态等中国传统图形资源,呈丰富多彩的风貌。但中国文化发展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以及中国改革开放前,对西方世界的封闭的众所周知的原因,图像艺术理论和视觉文化理论还没有被普遍接受。

杨希雪先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步入世界视觉文化探索之中。作为一个来自中国广东和香港,且热衷于视觉绘画的艺术家;一个身处西方,曾开设《杨氏美术馆》,又热衷于东西方视觉艺术交流;身兼国内多所大的客座教授,又得兼顾生意养家养画(免受市左右). 杨希雪在多重身份的重叠中,形成了一个本身的“艺术文化场域”,形成了他独创的视觉理论和视觉艺术实践。即视觉转型,走入当代。

杨希雪先生的“变象视觉艺术”,以及之前的“全方位观景理论体系”和“纸团印染综合技法”新画种,都能让观众感知广阔浩瀚的自然的新的审美角度,感知中西方文化在时间、空间、与人的意识的交流中的撞击,感知宇宙自然的运动、神秘、人置身其中不可分割的审美体验,从而形成新的现代性精神气质的视觉审美。

杨希雪视觉艺术与文化的现代性审美的形成,反映出后现代主义对古典主义、传统的现代理性和僵化的思想模式的反思,对宇宙自然的审美传达,对视觉文化的平等、自由和多元化形式的不懈追求。同时,向观众传达了宇宙自然的力量规律,人的生命历程与自然力量的关系,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通过对自然的运动规律,映射出国际关系的,社会的、政治的、经贸的、金融的、文化的、军事的竞争、扩张、占有、合作与共存的文化思想。

看杨希雪的视觉文化,无疑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如果说一本反映西方《1985年以来的当代艺术理论》这部理论著作也能从杨希雪的身上折射出来,那么这里的无独有偶的巧合,似乎更加印证了在一个东方华人与西方艺术中,构建出的视觉文化所表现出的后现代主义的典型意义。

五、在转型的表达中光大中西方人文精神

对杨希雪“变象视觉艺术”的理解需要现代的审视眼界,需要科学认知思想、新艺术观念辩证唯物史观、与新的视觉文化观念与评审尺规。唯有这样,才不至于仅仅将欣赏传统单幅绘画、或传统单幅抽象绘画来框定新生的视觉文化。

面对当代视觉艺术,一些人认为绘画,犹其是抽象艺术,多媒体综合艺术,象征了绘画艺术走向终结。这一论调最早针对表现主义视觉艺术、抽象表现主义的代表波洛克的作品。波洛克对美国现代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以其在帆布上很随意地泼溅颜料、洒出流线的技艺而著称。他的作品往往具有令人难以忘怀的自然品质。一些人确信他的作品,标志着视觉艺术的一个新开端,而对另一些人则认为:他的“行动绘画”标志着绘画的终结。我认为:所谓的艺术的终结,是关于艺术方式的过时观念和逐步被科技进步所替代的传统表达形式,而不是视觉文化本身。

众所周知,许多传统艺术仅仅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保护。数码化与多媒体艺术才会是现代及其未来的视觉文化的方向,这是科学历史的必然。随着科学的发展,传统媒体亦纷纷跻身于新媒体行列,电子报刊使得纸媒的数位化,计算机与IT技术进步,更形成了电脑的广泛运用,未来云计算与云传媒,更带给视觉文化传播的便捷和广泛的终端运用。

那么, 对杨希雪“变象视觉艺术”的深度认识是什么呢?本文在前面的叙述中,谈到他在自觉的文化变革意识,视觉文化时代的审美转向,除了这些还应该包括他的科学时代精神,还有他的中西方人文精神的表达与传导。从中看出他对尊重自然,关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态度,从他的艺术作品中体现了用自然主义手法传达出大量的历史、文化、情感资讯,从而创造出独特的景观形态,为人类构筑了回归自然的精神家园。他在和谐精神的宣导中,为构建和谐文化所要的社会平等和道德观念,以及民主精神和平等精神。这在他早先的全方观景长卷《文中五千》中无不透露出对大同世界中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追求。

在杨希雪先生看来,人文精神包含着多元精神,追求人的多元化发展。人的本性是多元的,多样化的,即多元精神体现价值和意义的多样性。在杨希雪先生的艺术创作中的人文精神,也可以说是艺术精神,亦即诗意的精神。这在他过往的视觉艺术创作中养成了写诗题字的习惯,而在他的“变象视觉艺术”里亦富含诗意的底蕴,他在《宙宇自然与抽象艺术的探讨--新的审美领域》一文中,曾赋诗以表达其思想:

享受自然,不分时序;

不花重金,不劳不累;

老少齐观,宜男宜女;

模拟风光,殊途同归;

益智醒脑,观后梦回。

变化无穹,令人陶醉;

寻踪竞赛,启发智慧

启蒙节目,阖家欢聚;

科幻情怀,千姿万类!

太空漫步,随时再会!

他的“变象视觉艺术”更是科学精神的宏扬和体现,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推动人类文化的全面发展和繁荣。在当今世界的人类生活中,我们看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局部战争,国家与国家、国家集团间的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等并未随着社会财富的迅速增长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而以更加复杂多变的形式存在,并时常以异常尖锐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人的精神生活领域,拜金主义的横行、物欲主义的泛滥、人文关怀的淡漠、宗教信仰的冲突、精神家园的迷失等等现象带来了人文精神的失落。因此,人们渴望世界和平,人类平等相处,社会家庭和谐,科学文化艺术进步与繁萦。

他的“变象视觉艺术”也充分充份体现着辩证的唯物史观---一切事物都是在角力中、在运动中、在变化中,这是自然规律。事物的静止和不变是渐时的,也是相对的;事物在运动中和不断的变化是绝对的。我们确实无法找到永恒不变的例子。而且任何事物,都有它们的多面性。对事物各个侧面的认识与理解,也会因观点角度距离等时空钮带因素不同,令结论出现差异。杨希雪的”变象视觉艺术”,充份体现着辩论唯物的哲学内涵。延伸到当今世界的人类生活中,我们看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局部战争,国家与国家、国家集团间的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等,都是自然力量倾扎斗争现象,且以更加复杂多变的形式存在,”变象视觉艺术”的色块线条轨迹,足以解读出国际关系,时局变迁,金融消长,市埸份额,资本控制,资源占有,文化影响,以致于个人的生老病死等,不断变化的现象。实质上也是弱肉强食,优胜劣败这个自然规律的必然产物,除了自强而取得优势,并借以生存和发展之外,别无他途。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包括全世界,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生活的灵魂,是推动整个人类前进的精神动力。杨希雪的变象视觉文化研究,为我们提供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体系,为社会提供一种正确的人文导向。

王晓波

2010年10月8日至11月6日于南山

   上一页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