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段炼:雅兴与业余水准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12-13 21:02:06 | 文章来源: 段炼的博客

文\段炼

有天同一位朋友闲聊,他问我最近读什么书。过去对类似问题的回答都很简单:枕边放着什么书就读什么书;但是前不久买了些考古学方面的书,便答得较具体:在读关于“圣经考古学”(Biblical archaeology)的书。估计知道这门学问的人有限,我怕他不明白,便多说了一句:这是通过圣经的线索去发掘古迹,也通过考古发掘去证实圣经事迹,就像根据荷马史诗发掘古希腊遗迹那样。朋友面露诧异之色,像是闻所未闻,我赶紧补充:这也算新学科,才一百多年历史,现在是显学。

话说出口,正暗自得意,不料朋友却说:圣经考古是西方考古学家的主要工作,因为西方文明的一大起源就是圣经文明。言外之意,这不是什么曲高和寡的东西。听这一说,我突然觉得自己很愚蠢。见我一脸尴尬,聪明的朋友不经意地打了个圆场:你研究当代艺术和文学,这离考古学很远啊,怎么会有了这雅兴?我赶紧自找台阶下:其实也不远,艺术史和文学史总是同考古学有关联的,只是过去顾不上,现在才有点闲情而已。

于是我们的话题就转到互不相干的职业和兴趣上,转到二者的水准上。我说,20多年前的美苏冷战时期,美国有个军控专家,好像叫布热津斯基,是美方裁军谈判的首席代表,似乎后来还作了国防部长或国务卿什么的,总之,专业水准极高。记得当年他在离职时对记者说,他的下一份工作是到大学去教文学,讲莎士比亚专题。我当年觉得不可思议,冷战裁军与莎士比亚风马牛不相及,而这人却能将二者都做到如此高深的专业程度,不服不行。

一个朋友的女儿从小喜欢音乐,管乐弦乐都很上手,读大学时顺理成章上了音乐学院,专攻管乐。数年后我去观赏她的毕业表演,见她得了最佳成绩,以为她会留在音乐学院读研究生,她的老师也建议她留在研究生院继续深造。但她没留,而是到欧洲去周游了一年多,在各地的乐队客串演出,体验艺术家的生活,也睁眼看世界,在游走中思考自己的未来。24岁那年从欧洲回到加拿大,此时主意已定,她重返母校攻读法律,从本科读起。我跟她聊起这一决定,她说,在欧洲游荡时曾苦思很久,却毫无主意,一日忽得灵感,决定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不再思前顾后。又是几年过去了,从法学院毕业后,她通过了法庭见习和执照考试,前几天给我打来电话,说自己将成执业律师。不消说,她的业余爱好是音乐,且具专业水平,而法律同音乐相距何其远矣。

最近为国内的艺术期刊组稿,主题是当代艺术理论,我在美国约到一位华裔画家。这位画家的画是具象与抽象兼有,色彩尤其漂亮。但是,我向他约的是文字稿,因为我读到过他的文章,发现他不仅熟悉艺术史,而且对当代艺术理论也很了解。更重要的是,他对全球化时代的艺术现象,有独到的批判性见解,其文章的理论水平较高。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无论绘画还是写作都不是他的职业,他对艺术理论的研究完全是出于个人兴趣,绘画也是兴趣。他在美国的职业是医学研究,他过去在国内的工作是医生,给人治病的。

西方有“文艺复兴式的人物”一说,指那些多才多艺的人,既是画家,又是工程师,同时还当间谍头子。现在仍有这样的人,但无非懂一两样而已,不会是万事通,水平也有限。当今学问复杂而高深,学科分得很细,要操练到跨学科专家的程度谈何容易。结果,今人可以有风马牛不相及的兴趣,但要做到专业水准,却为时晚矣,文艺复兴毕竟是五六百年前的事了。

前些年我在美国执教时有个年长的同事,一到周末就怂恿我驾车出游。他是色盲,不能开车,总想蹭我的顺风车游山玩水。我问他为什么周末不在家做点学问,他一本正经地回答:我已经出版了10本书,全是学术专著,10本书和11本书没有区别;再说,已经是终身教授了,还做什么学问?当然,他信奉享乐哲学,只要职业基础奠定了,剩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享受人生。

我跟他的人生哲学不同,但从他的话中却得了启发:写10本书和11本12本有什么区别?做学问究竟是追求数量还是质量?

学术界有畅销书,俗称“学术快餐”,作者们大都是年出一书,算得上著作等身,其中不乏东拼西凑、抄袭剽窃、粗制滥造者。大学问家钱钟书究竟出版了多少书,我不太清楚,但他的《管锥编》和《围城》分别是学术界和文学界的一流著作。钱先生在两个不同领域的成就,各由一本书奠定,即便没有其他著述,他的地位也不会动摇,这就是所谓“一本书主义”。古今中外,一本书定乾坤的人不少,从老子到曹雪芹,从柏拉图到索绪尔,这个名单很长很长。

问题是,学问就像金字塔,若无平庸之作垫底,很难一跃而到塔尖。

我至今写了12本书,8本已经出版,另两本即将付印,还有两本刚完稿,其中多数是文学和美术方面的理论著述。不过,这些书的水平如何,只有天知道,唯一放心的是,自己写得还算认真。所以,反躬自省,现在要做的,不是追求数量,而是追求质量。今后数年内若能写出一本真有水准的书,便心满意足,可以尽情去游山玩水了。

恰恰是在这时候,该转而追求业余爱好的水准,追求那风马牛不相及的境界,既玩军备,也玩莎士比亚。或如那个藏室之史,留下一本书当买路钱,骑着青牛径自出游去。说不定,将来出现生存危机,还可以改行去挖古迹,将业余爱好拿来换饭吃。

只不过,到了那境地,业余爱好的乐趣也就消失了。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