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段炼:图像的堕落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10-28 10:49:46 | 文章来源: 中国艺术批评家网

里希特,骷髅与蜡烛

在图像转向的读图时代,中国当代艺术的一大弊病,是将图式作为艺术语言的语法模型,以图式的转换生成,来批量复制视觉图像,从而将个体的艺术创造,转型为商业性的标准化大生产。德国画家里希特为什么在中国大红大紫?这当中有没有图式化的因素?本文从西方当代艺术对中国当代艺术之影响的角度,在中国当代艺术之商业生态的条件下,探讨视觉图像和图式化问题,并批判中国当代艺术中缺乏原创性和思想性的图式化时尚。

一 、从图像到图式

什么是图像?什么是图式?二者对中国当代艺术意味着什么?今日有不少艺术家和批评家,在谈及图像转向和当代艺术的图式化问题时,含混地使用这两个术语,例如用“图像化”一语来谈论“图式化”现象,很大程度上将二者视为相同概念。于是,他们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不知所云,未能清楚揭示图式化倾向给当代艺术带来的弊病。

这不知所云,向我们提示了批评理论的混乱和艺术实践的混乱,提示了批评性清理的必要性。中国当代艺术尚无完整而健全的话语体系,而中国的现当代艺术理论又大量借用了西方概念和话语框架,用他人之词说话。所以,为防话语的错位,本文只好在西方艺术理论的语境中,讨论图像和图式问题。

在西方艺术理论中,“图像”一词具有双重含义,一指简单的视觉呈现,指人或物的具体可感的外在形象,例如一株百合花的图像,英文称image,中文有译作“图像”的,也有译作“物像”的。二指复杂的或合成的视觉呈现,它超越了简单的物像外形,而具有内在蕴涵,例如文艺复兴绘画中常见的天使手执百合花,就以天使与百合花的复合图像而象征了处女怀孕的圣洁,是为西方传统文化中固定的象征符号。这种有内蕴的图像,英文为imagery,中文有译作“图像”的,也有译作“意象”的。在我国当代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的论述中,一些学者不在乎图像一语的双重性,结果使相关讨论摇摆于外在形式和内在意蕴的两极,而无相对精确的语义,更使其混同于图式。

“图式”是一个名词,与图像不同,指的是图像的构成方式和抽象演化的结果。在艺术实践中,“图式化”则是一个名词化了的动词,指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图像处理方式,指一种固定的制图模式。“图式化”有两个不同的“化”的方向,一是从复杂多样的图像中抽象出单一简练的图式,二是利用这样的图式而反过来转化出图像,即根据统一的模型制造各种变形图像。在此,图像是个别的,多样的,而图式则是从个别中抽象出来的模型,具有普遍性、一般性和共性。图像在经历了简化和抽象化处理之后,只剩下一个基本结构,成为图式,英文称pattern,有时也称mode。

视觉艺术中的图式,有点类似于语言学中的语法模型。一个从事写作的人,在同一语法模型的基础上,可以写出无数不同的句子,例如使用“主谓宾”这样一个最简单最基本的语法模型,一个堕入情网的人,可以写出“我爱你”或“我恨你”这样简单的句子,而一个肉麻的诗人则可以写出“我在月光下用我那仁厚的心来接受你无言的倾诉”之类相对复杂的句子。一个从事绘画的人,例如所谓天王或金刚之类,在完成了咧嘴傻笑的大头图像后,对其进行图式化处理,并以此图式为视觉语言的语法模型,既画出头戴花冠的傻笑者,也画出朝外劈腿的傻笑者,还画出天安门前的傻笑者。他们不仅画傻笑者的头像,更画傻笑者的全身像和群像,直将图式之傻的妙用,发挥到极点,让看画的国人和洋人,让买画的投机商和收藏者,既笑话他人,也被他人笑话,而画家本人却在一旁自以为是地偷笑。当然,我们并不知道那偷笑是不是数钱的人在丧失了艺术个体性后的傻笑。

从图像到图式的上述演变,以及根据图式来生产图像,已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时尚,就像一个车衣工根据裁缝制作的模型去批量生产服装。这种时尚转向,并无所谓好坏贵贱之分,而是个人的艺术发展以及时代的艺术发展之阶段性现象。问题在于,当图式成为艺术家们绘制图像的唯一依据时,艺术的创造性便消失了,其结果就是批量复制图像,所谓原创性也就无从谈起。这样的大规模复制,只能称为商业化大生产,而与个体性艺术创造无关。

北京的798是中国时尚艺术的聚集地,当天王和金刚们成功复制了自己过去创造的图像,并将复制品大规模推向市场,而且获得了空前的商业成功后,798的艺术家们便失去了心理平衡,一窝蜂似的炮制图像。他们一旦看到某一图像有市场潜力,就立刻模仿、抄袭,将其图式化,然后进行大规模复制,恍若雕版印制钞票。这是时尚艺术家们目前迫切要做,而且不少人正在做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当代艺术作品有很多像是孪生兄弟,像是一个模子里翻制出来的。

1   2   3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