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新星星艺术节:艺术与每一个人都有关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10-19 16:33:07 | 文章来源: 经济观察报

        文\徐阳

今年夏天,一个以“艺术是我们的!”为口号的全新艺术节正在全国范围拉开帷幕,这就是秉承当年“星星美展”独立精神的“新星星艺术节”。

中国艺术品的营销模式有如下几个步骤:艺术家的作品要被展出,首先必须要和画廊签约,这样才有机会办展览;相反,你不被画廊签,就失去了展出的机会。之后,画廊帮你做了展览,然后把你送到拍卖行、二级市场做拍卖。所以画廊是第一步。

此次活动负责人、曾在画廊工作的曾琼每天会收到很多艺术家的简历和作品。但是国内的画廊有限,而签一个艺术家,就意味着要在艺术家身上投资,做展览、做宣传,所以画廊在选择上非常小心。很多中小画廊的能力不足以签很多艺术家。结果导致大量的年轻艺术家没人关注,尤其是在金融风暴以后,艺术市场更为萎缩,很多画廊纷纷倒闭,画廊连自己都无法支撑,更别提扶持艺术家了。每年有大量的艺术院校毕业生流向社会,他们的创作环境艰苦,作品无人问津,缺少展出和流通的平台。失去了平台的艺术家渐渐形成了很多群落和画家村,譬如北京的宋庄、南京的幕府、成都的蓝顶等。他们在等待画廊和买家的挑选,如果没有被选上,他们的生活境遇和发展空间就很糟糕。就像电影,电影拍出来了一定要上院线,否则就没前途;而有了新概念作文,热爱文学的青年人就有了一个机会;还比如网络的博客,流行音乐的“超女”。你没有背景,但是有才能,你就可以借助一个平台来展示出来。但是现在,艺术没有这个平台。

“新星星艺术节”在给这些青年艺术家机会的同时,启动的也是一个艰巨和长期的工程——做成青年艺术家的梦工厂和艺术界最大的人才市场。

最开始的时候,“新星星艺术节”只考虑到免展位费,为青年艺术家们提供一个免费的展出机会,但基于青年艺术家可能依然无法负担运输费和食宿费的实际情况。“新星星艺术节”决定:我们既然要做,希望能够做得更彻底,真正让未成名艺术家至少有一次展现自己实力的机会。所以,“新星星艺术节”有一个核心的东西,艺术家的所有费用全部由“新星星艺术节”承担。“其实这在中国还是第一次,因为从来没有人能够这么彻底地为未成名艺术家做一个品牌。”

打破艺术圈封闭的盒子

经济观察报:“新星星艺术节”的评选怎样做到既保证质量,没有遗漏,同时又透明、公正和公开?

曾琼:整个评选我们会找一个公证机构来做整个的公证,说到有没有遗漏,坦率地说,我想遗漏一定会发生。因为这么大一个活动,而且是全国第一次。会有多少人来参加?会有多少人来报名?这是一个无法估计的数字,可能是几百,可能是几千,可能是几万,在这么大一个从来没有任何人做过的活动当中,我们也需要在操作的过程当中来积累一些经验。比如说,我们规定了一个报名的时间节点,在这个时间节点前,你的报名作品必须要寄去你所在片区的报名点,我们以你作品到达片区报名点的时间为准,如果你错过了,我就没有办法再把你纳入这个系统。这么大的活动不可能一点遗漏都没有。

经济观察报:进入终审的青年艺术家怎么挑选?标准是什么?

曾琼:我们在这个活动里本身想强调的是,我们和以前的艺术展有些不一样,第一个我们强调的是艺术、生活的关系问题;第二,我们希望艺术作品不是一个纯粹的学院的模式。

中国当代艺术是相对封闭的盒子,它是艺术家、评论家和一些画廊、拍卖行形成的一个封闭的圈子,在这个小圈子之外的人其实是没有办法介入的。因为这个圈子的形成,就造成了这样一种印象,艺术这个东西和普通人是没有关系的,甚至和很多的知识分子、文化人也是没有关系的。我们问过很多人,他们对当代艺术认知,包括著名的知识分子,他们会说:我们不懂!其实这也是我们做这个艺术节很重要的原因,因为这是不正常的状态。如果受过非常好的教育,具有思想深度的这些知识分子、文学家都觉得他们不能够对当代艺术有自己的看法的时候,那我们的当代艺术成了什么东西子呢?

经济观察报:其实当代艺术的这种状况也是整个艺术界与现实生活和社会隔绝的真实反映。“新星星艺术节”就能够对这种状况有所改变吗?

曾琼:我不认为一个艺术节可以对这个状况有所改变。但是我们想通过这个艺术节传达出一些不一样的声音,比如说,初审评委的组成。我们希望对艺术进行评论的人的身份可以更广阔一些,不仅仅局限于美术院校和美协的专业人士,因为在我们的理念中,艺术和每一个人都是有关系的,其实是每一个人都有这种接近艺术、欣赏艺术和理解艺术的能力。所以我们在确定每一个片区初审评委的时候,会有主流媒体的一至两个资深的文化记者或者编辑、一个本土的文化先锋人物、一至两个艺术院校的教师。

经济观察报:一般来讲,这样的一个艺术节的评奖应该是美术界的人士占多数,如果评委中非专业的人过多的话,可能会导致另外一个结果,把好的作品放掉了。

曾琼:艺术品有绝对的好坏吗?艺术和文学是一样的,我不认为专业院校的眼光或者专业的标准就能代表一个好和一个坏。我当然不会找一个对艺术完全不了解的人,评委一定是长年关注艺术的,只是他自己的身份并不一定是个专业艺术人士。

经济观察报:相比较初审,终审的评委可能更重要一些,因为他们将决定大奖的归属。有些评奖到最后评委变成了一个门面,他们可能未必起什么作用。

曾琼:他们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的。所以,最后被挑选出来让终审评委看的100个艺术家的作品,首先会采取一些比较必要的手段,比如说把艺术家的名字隐藏掉,用编号代替。实际上终审评委也不知道哪一个作品是哪一个艺术家做的,避免中间有一些裙带关系。我们希望终审评委个人的身份是相对独立的,他们不是已经被纳入了当代艺术的某一个圈子、某一个派别和某一个群体当中的,相对来讲是比较有独立精神的。我们在终审评委的挑选上,我们希望他们是中国甚至在国际上都具有影响力的杰出的人物,他们的眼光和他们的经历能够最后决定他们挑选出来的作品和艺术家是有说服力的。

做艺术界最大的人才市场

经济观察报:艺术节做完以后,参展的艺术家,包括得奖的艺术家除了有一个平台、拿到奖金和被媒体宣传之外,他们还能够得到什么?从市场的角度来说,有什么好处?

曾琼:“新星星艺术节”的实质是一个独立的艺术节,在整个的构想当中,我们首先希望把这个艺术节做成青年艺术家的梦工厂和青年艺术家的展示平台——你有才能,就可以到这里来展示。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能够做成艺术界最大的人才市场,是这些艺术家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艺术经纪人、艺术经纪公司,或者各路藏家关注这个艺术节的时候,他们可能也会发现他们需要的或者喜欢的艺术家以及作品。这是我们对年轻艺术家最大的贡献,我们不能给他未来,但是我们给他创造一个能够展示才能的平台。如果他在这个平台上真的有才能,他一定会被伯乐发现,这是我们能做到的。至于他以后怎么样再发展,可能有些青年艺术家被画廊签走了,也许发展得很好,有些艺术家被买家发现,被藏家发现,就会收藏他们的作品,这个不在我们的掌控当中,也不在我们的预期当中。我们只是做平台,而这个平台是中国现在没有的,我们希望一年一年把这个平台做下去。

青年艺术家到这个平台上来展示他们的才能,买家到这个平台上找他们需要的好的艺术作品,艺术机构到这个平台上找他们需要的有潜力的培养对象,然后老百姓、公众到这个平台上来找他们能够接受的买得起的艺术品,然后给普通的中国人一个和艺术亲近的机会,让他们觉得不只是上千万、上百万的东西才是艺术品,艺术品在不同层面的层次都可以呈现。这就是我们想做的事情。

经济观察报:“新星星艺术节”现在搭建的这个平台是一个给艺术家的很好的舞台,等于是打开了一扇门让艺术家可以从后台走上舞台,但是怎么样让剧场坐满,让社会更多人来关注当代艺术?怎样让老百姓来看这个展览、来关心这个展览?还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

曾琼:其实我们“艺术场”做了很多事情,“新星星艺术节”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先来讲一下我对艺术的理解,以前我在欧莱雅工作过,在欧莱雅集团里面,有很多化妆品品牌,各品牌的价位是不一样的,从很贵的兰蔻,到中档的欧莱雅,到最低档的小护士。为什么在一个世界著名化妆品集团里面会有不同价位的品牌?那些对化妆品认知度很高的、有经济实力的、成熟的、有更高追求的客户可以去买顶尖的产品,比如说兰蔻;刚刚开始接触化妆品的、没有化妆品经验、钱包里的钱也不多的女孩子可以用美宝莲这样的品牌。我的意思是,虽然它们的价位不一样,但是不能说兰蔻是化妆品,美宝莲就不是化妆品。

艺术品也是一样的,中国现在的艺术市场有一个奇怪的观点,当我们谈到一件艺术品的时候,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价格,而不是作品。不是只有张晓刚、曾梵志画的才是艺术品,一个未成名的美术学院学生的作品就不是艺术品?只要是原创的,带有思考的,有独立性的,是经过艺术家创作出来的就是艺术品。这样的艺术品有多少人在关注?有多少人在重视?

我们现在想做的事情就是要推年轻的艺术家,我们希望让人在注视金字塔的顶尖时也想到塔尖是建在塔基上的。

经济观察报:现在怎么样让人家的目光从金字塔的塔尖移到下面来?

曾琼:有一次,栗宪庭说了一句话,他说我已经不关注那些在我眼里的所谓成功和成名的艺术家,我眼睛里只有那些未成名的艺术家。其实他一直做一件事情,就是帮助这些年轻的艺术家。宋庄这一块对他来讲是很大的责任,几千个青年艺术家,很多人吃不上饭的就去找他,他已经背负了很多的东西。中国的艺术生态的问题不是他一个人可以解决的,这是需要更多的人来做的事情。

中国人对艺术不爱吗?我觉得很爱!他们为什么没有进入?因为太贵了!如果所有人谈到艺术品的时候都是以千万、百万论的话,有多少人能够关注艺术品?当我们告诉中国普通的消费者,可能只需两三千块钱,你就可以买一个非常有特点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回家的时候,你认为他们会不关注吗?这是我的一个观点,也是为什么我们希望在艺术节上推出一些买得起的、让大家有能力关注的作品。被艺术打动,就有权利亲近

经济观察报:你准备怎么来颠覆、替换现有的圈子化呢?

曾琼:我们就是想传达一个信息,艺术是大家可以亲近的。不是说今天做一个艺术节就可以改变很多事情,我们未必可能达到这种效果,但是我们所有的项目都在努力传达一个信息——艺术与你有关!与每一个人都有关。

我参加了那么多的画展,包括著名艺术家的画展,美术馆好一点,画廊的展览基本是艺术家、评论家和少数藏家组成的一个非常狭窄的圈子化的东西,变成了和大众没有关系的事情了。

我们在北京见到《三联生活周刊》的王小峰,问他关于艺术的问题时,他说不要问我艺术,这些东西我不懂,我已经10年不看展览了。这正常吗?像王小峰这样著名的知识分子,他已经10年不看展览了,为什么?

从我们平时接触到的很多的企业家来讲,企业家花几十万买一个黄金浴缸,然后你问他为什么不关注一下艺术?他就说,我懂不了!艺术有什么懂不了?艺术就像音乐、文学,它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达,艺术这种东西,你热爱它,你就有权利亲近它,你就可以享受它,怎么就变成了有钱人也不敢碰,知识分子也不能碰的东西了呢?

你认为大众就真的没有审美能力吗?真的不能够理解艺术吗?这是艺术圈精英化思维的一种不公平的判断。我们后来再做展览的时候,就把展览从画廊搬到了商场,我们要选非常具有气质的,能够和这个艺术品的精神和气息吻合的商场。

我们在南京德基商场做展览的时候,一个在大堂里弹钢琴的女孩子一直站在我们一幅印象派风格的丁香油画面前,她每天站在那里看那个画,后来就流泪了。这让我们特别感动,我第一次看到一个人可以在一幅画面前流下眼泪来,我想这个画里面肯定有一种东西触动了她某一种记忆,或者生命中某一种东西。这个女孩子也许不会进画廊,但是你说她今天没有被这个艺术品感动吗?她感动了!你说艺术品跟她没有关系吗?有关系。每次我们做这种展览的时候,我们就觉得我们做的事情是值得的!

老百姓看不懂艺术品,普通人看不懂艺术品,和艺术没有关系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有时候,我们看见一个小孩子在一个雕塑面前,或者在一幅油画面前停留很长时间,他和他的父母讨论很长时间,我们就在想,说不定这个孩子从这一刻开始就爱上艺术了,爱上绘画了,说不定这次在商场里的展览,就是埋在他心里的第一颗艺术种子。这个价值我觉得比在画廊做一次画展,邀请一些评论家、藏家做一个自娱自乐的“卡拉OK”要有意义得多。这就是“艺术场”在做的事情。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