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巫鸿 :《2010·曾梵志》展与曾梵志的艺术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8-16 08:53:24 | 文章来源: 东方视觉

曾梵志是中国当代艺术领军人物之一,在以往20年间以其极具张力的绘画作品享誉国际艺坛。他不断演变的风格和图像已成为国内外学者、批评家和收藏家持续研究和跟踪的对象。《2010·曾梵志》展包括了他从未展览和发表过的近作和新作。通过集中呈现他在现在时态中的探索,提供了有关曾梵志现下艺术创作和当前中国艺术发展状态的一份重要材料。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介绍这个展览的策展思路,二是通过这个展览理解曾梵志的艺术,特别是他目前从事的艺术实验。通过这两个角度,“展览”和“作品”将被表述为一个计划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而《2010·曾梵志》展从而被赋予历史上的特定意义。

首先需要解释的是展览的题目---《2010·曾梵志》。2010是历史中的“当代”瞬间,也是当代艺术的此时此刻。对一个当代艺术家来说,对这种时刻的感知和表现总是最具有挑战性的:昨天已成历史,明天尚未到来。当代艺术的“当代性”必须显示为昨天和明天的连接:它不是对当下的静态再现,而是要指示通往将来、尚属朦胧的可能。

因此,这个展览与主题性或回顾性的展览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回顾展所采取的眼光是“反顾”的或“回溯”的(retrospective)。它反映了一种冷静的艺术史的态度,通过对艺术家以往作品的收集、研究和分析,揭示出他所走过的历程和其中的历史逻辑。主题展(thematic exhibition)则代表了艺术展览的另一个基本形态。它希望反映的并不是艺术家或艺术史的全貌,而是通过把在内容和思想倾向上有关的作品集中起来加以展示和研究,显现出一个重要的艺术现象或思潮。相对这两类相对来说比较常见的展览类型而言,《2010·曾梵志》体现了一种新的展览概念和模式---或至少是反映了对一种展览概念和模式的追求。总的说来,这种展览的基本概念不是历史性的---既不是反观也不是总结---而是寻找一种与展览内容平行的“现在”立场,从而形成与艺术家和作品在此时此地的对话。不难发现的一点是:这种展览概念特别适合于当代艺术。这是因为如上文所说,当代美术最重要的性格在于它是一个没有完结的、面向将来的过程。当然在展示当代艺术时完全可以采用回顾展和主题展的形式,但是这两种展览的焦点都有意无意地是当代艺术的历史,它们所展示和讨论的是已经发生的现象,而不是正在萌生过程中的现在,更不是被想象和预示的将来。

由于我们认定对当代性的追求是《2010·曾梵志》展的主线,因此从开始设想这个展览,就确定了展出的作品将是艺术家的最新作品。在一个更深层的意义上说,这意味着这批展品是“尚未形成历史”的作品。它们还没有被公开展示和发表过,因此也就还没有成为公共观看和学术批评的对象。它们也没有被拍卖和收藏过,因此还没有形成自己在流通、收藏中的社会学历史。这些作品的吸引力首先在于它们的创造者。上面说到,曾梵志以往20年间不断演变的艺术风格和图像已成为国内外学者、批评家和收藏家持续研究和跟踪的对象,他的作品在国际市场上也屡屡创造了当代中国艺术的拍卖记录。他的这种地位使得他当下的艺术探索成为批评家、收藏家和公众的兴趣焦点。

在参观者中,那些熟悉曾梵志作品的人将马上会发现这个展览与艺术家以往展览的一个巨大区别,即展品不但包括了油画,而且含有雕塑、版画、铅笔画和空间装置。这些媒材中的若干项是曾梵志从来没有公开展览过的,它们的不同形式以及与建筑空间的有机联系造成了一种“全方位”的感觉,与一个以单纯平面作品构成的展示判然有别。陈设在外滩美术馆内外的不同场地,这些展品构成一篇视觉的叙事,引导观者步入一个想象的旅行。在旅行的过程中他(她)会被一件件单独作品吸引,停驻脚步,欣赏艺术家潇洒狂放的笔触,思索着作品的深厚内涵。他(她)也将继而漫步,走向旅途中的下一章节,往往伴随着飘渺的音乐。音乐---正如叙事---给予这个展览另一完整的意象。实际上,我们可以把整个展览比作一首交响诗:不同的乐器此起彼伏,变化的旋律形成乐章间的连绵线条,营就出一个整体的、史诗般的氛围。

在以下的讨论中,我将沿随着展览的路线,介绍和分析曾梵志的新作,同时也呈现出作品和展览综合形成的线条和旋律。

1   2   3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