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曾梵志与巫鸿共同定义“当代性”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8-14 13:39:12 | 文章来源: 上海证券报

曾梵志 遮盖的羊肉
 

“当代性”的标本

在外滩美术馆这个由历史建筑构成的空间内,近日刚刚揭幕的《2010·曾梵志》个展仿佛是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两位“大腕”——著名艺术家曾梵志与著名策展人巫鸿之间的有趣对话,对话在艺术家与作品、作品与美术馆空间乃至上海这个国际都市、艺术家与策展人等多个层面上展开,鲜明地体现了曾梵志新作的当代性。

曾梵志:用作品说话

个展包括了6件油画、5件雕塑、一组铜版画与纸本水墨、色彩、铅笔画以及一组粘贴在联合教堂窗玻璃上的“玻璃画”,而展览现场动人心弦的背景乐,也是曾梵志亲自挑选的。在个展揭幕前的媒体见面会上,曾梵志面对众多媒体的围追堵截,强调大家应关注作品,因为作品所表达的比他自己说的更清楚。他只是承认,展览的多件作品以动物为主题,来宣泄对生命的感悟与体验。他不愿意限制观众对作品的想像。

这个他准备了两年多的展览正如他所说的,有的作品从未展出过,有的更是为这个空间而创作。而原计划的“玻璃画”因周期太长,改为用做灯箱片的透明胶纸做。因此对这个久经沙场的艺术健将,这种新的展示方式意味着一个全新的挑战:在创作时要考虑将来作品放在什么位置,他第一次有了一种担心:到时候会不会达到这个效果?

巫鸿:寻找“当下”的立场

身为游学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华人学者,策展人巫鸿引人注目之处在于他既对传统美术史做出过独特的学术贡献,又对中国当代艺术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他认为这个展览很有特点:一、曾梵志的艺术创作一直在发展,以心理表现为特点,他通过策展与艺术家互动,对作品进行深度的研究与阐发,可以让中国当代艺术不但数量多、视觉冲击强,也有深度;二、美术馆是历史建筑,在中国展览史上有一席之地,展览与这个建筑互动,其中的作品与建筑、美术馆空间、城市是融为一体的;三、这次展览的作品是全方位的,其中雕塑是最大亮点,还有“玻璃镶嵌画”,体现了实验性这个当代艺术的特点;四、展览有超艺术的主题,对环境、生态的关注,体现了艺术家一贯的对人性、人性的悲剧的关注。

他在策展陈述中指出了展览呈现方式的特点:就像一首交响诗,分几个乐章,带有叙事性、音乐性、波折性,逐渐引导观众进入作品所营造的场域。他强调,这个展览体现了一种新的展览概念和模式:展览的基本概念不是历史性的,而是寻找一种与展览内容平行的“现在”立场,从而形成与艺术家和作品在此时此地的对话。他认为这正是当代艺术最大的特点:“当下性”。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