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周文翰:鉴定《砥柱铭》别太“以人为本”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7-15 17:20:51 | 文章来源: 新京报

以4.368亿元刷新中国艺术品拍卖世界纪录的《砥柱铭》到底是不是北宋大书法家黄庭坚的作品又引起“蛙声一片”,有收藏家、书法家认为“拿不准”,甚至称为赝品,而发言“保真”的则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台北故宫博物院指导委员会委员这样的重要学者,让从没一睹真迹的常人对此难以判断谁是谁非。

鉴定是困扰中国古代书画收藏的一大问题,之前好几件价格过千万、过亿的作品都引起过争论。盖因现在书画鉴定并无过硬的技术和有信誉的机构,因此多数都是拍卖公司自己找专家鉴定、写文章肯定,而作品露面以后观众则各有评说,没有共通的“技术标准”。

围绕《砥柱铭》的争议再次把强调学识、眼光和经验的中国传统鉴定家放在了尴尬的位置:台北故宫博物院指导委员会委员、黄庭坚作品研究专家傅申在三十多年前写博士论文的时候曾在日本有邻馆看过这件作品的复印件和有关资料,在论文中把它当作“疑而不能下定语的‘问题作品’”,但今年拍卖的时候拍卖公司请他参阅原件,却又从笔法结字、异写字、补笔以及书法家书风的变化、书法家与杨明叔的交往等多个侧面论证这件作品为真迹。难免让人怀疑:这到底是学识加深以后的眼光转变还是因为现在有利益牵涉才导致观点跳跃?

如果我们无法相信个人,那就需要找到更客观可行的技术手段:尽管美剧《罪案现场》里呈现的高精尖鉴定设备和工作方法还没法普及,但现在已经有碳14测年、成分分析法和热释光测年法等进行艺术品断代鉴定的仪器和方法,国内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也有部分设备,这些方法测定都是给出一个误差范围之内的年代。尽管有误差,可是仪器鉴定毕竟是比较客观的一种技术手段———不过也有造假者可以把画作材料“做旧”,而且如果结合艺术史专家、评论家从风格、历史资料方面的考察,应该说能给人一个相对有说服力的鉴定结果。

但是真的到艺术收藏圈打听一下,拍卖公司、收藏家里绝少有人愿意去做仪器技术鉴定,对拍卖公司来说他们不愿意多花钱走这个程序,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利用种种模糊空间出售来历不明的作品,获得更大的佣金。已经占据主流的传统鉴定家为了独占阐释权也会排斥技术派,而对已经买下一件有争议作品的人,对他更有利的做法不是去用仪器鉴定,而是转手卖给下一个人。

有太多人的利益与赝品、模糊作品紧紧地绑在了一起,单靠技术鉴定公司的努力是无法切断他们的利益共同体的。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