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砥柱铭"质疑 书法家生平是最好佐证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7-14 19:33:07 | 文章来源: 北京晚报

  以4.368亿元刷新中国艺术品拍卖世界纪录的北宋大书法家黄庭坚作品《砥柱铭》,在成交一个多月后仍然不断引来质疑,昨天更有多家媒体报道一位河南藏家站出来直陈该作品是赝品。与此同时,多位对黄庭坚书法艺术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却认定《砥柱铭》确是黄晚年“变法”初期的作品。

  书法家的生平履历

  是最好的佐证

  对黄庭坚书法作品有着几十年研究的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黄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鉴定,他认为《砥柱铭》应该是黄庭坚54岁左右的作品,具体的创作年代应该在1096年至1098年前后。

  黄君介绍,细读书法的内容不难发现,这件作品是黄庭坚写给一位名叫杨明叔的友人的。而研究黄庭坚的人都知道,黄是在1095年被贬官到四川黔州,即今天的四川彭水之后才认识杨明叔的,之后杨明叔拜黄庭坚为师,黄庭坚在黔州时与杨明叔颇多书法往来,收录在黄庭坚文集——《山谷全集》里与杨明叔的信札就有17件,赠答诗歌题跋等20余首。可惜黄在黔州只待了三年,之后又被贬往四川宜宾,再后来出蜀赴荆南,两人的交往遂渐渐少了。因此,黄君认为《砥柱铭》应是黄庭坚在黔州居住期间,为砥砺杨明叔学问为人所作,时间约在1096年到1098年3月之间,且极有可能是在离开黔州时,为临别纪念所写。

  《砥柱铭》符合

  书法家风格变迁的进程

  黄庭坚存世的书法作品大约有一百零几件,为了研究的需要,黄君曾经遍览这些作品的原件或图版。他进一步解释,如果将黄庭坚的这些作品按顺序排布起来,可以很直观的找到《砥柱铭》所处的时间节点,并且从中看出书法家风格流变的过程。

  黄君认为,《砥柱铭》正是黄庭坚晚年开始改变自己的书法风格、进行“变法”初期的作品。其风格与后来的作品在笔法的提按、点画线条的起伏变化等细节上有一些区别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也是造成一些专家对这件作品存疑的一个重要原因。《砥柱铭》作为一件大字行楷书,它的书风特色是十分典型的——结字修长奇崛,呈放射状,笔法开张、挺拔,章法则参差错落,整幅作品气息淋漓潇洒,气势夺人,而所有这些,其实也是黄庭坚其他大行楷名作的共同特征。

  黄庭坚研究专家

  也曾推翻自己的结论

  在《砥柱铭》拍卖之前,拍卖方北京保利拍卖公司还曾经邀请台北故宫博物院指导委员会委员,也是国际上著名的黄庭坚作品研究专家傅申进行了鉴定。全世界黄庭坚流传下来的作品,他几乎全看遍了。有意思的是,30多年前傅申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与考古专业攻读博士学位时,写的博士论文就是黄庭坚的书法艺术。而对于黄庭坚的这件作品,他写论文的时候,当年还特意赶到收藏它的日本有邻馆看了复印件和有关资料,那时他有一些保留意见,于是在论文中将《砥柱铭》列为黄庭坚“疑而不能下定语的‘问题作品’”。

  但是前不久在看到了《砥柱铭》的原件后,他终于断定为真迹。为此,傅申先生还重新撰写了一篇两万余字的论文《从存疑到肯定——黄庭坚书〈砥柱铭卷〉研究》。记者看到,在这篇论文中,傅申从《砥柱铭》的笔法结字、异写字、补笔以及书法家书风的变化、书法家与杨明叔的交往等多个侧面进行了论证,并对质疑者的疑问一一进行了回应。比如,针对有人质疑《砥柱铭》中有两个“示”部的字:“祝”、“礼”,却写成了“衣”部,多了一个点;傅申提出:在唐代释大雅所集王羲之书《兴福寺半截碑》中的“祉”字,就是从“衣”部,有两点;元代书家杨维桢所写的“祝”字也有两点。如果这是伪造的,难道伪造者是故意要留下这马脚让人来挑剔识破吗?因此,这反而成了《砥柱铭》为真迹的有力辅证。对于这一点,本身作为书法家的黄君也认为,应视为书法家的特殊书写习惯,是异写,而不是别字。

  还有一些质疑者对《砥柱铭》中的一些“补笔”提出了异议,如第52行的“之”字,落笔时将一个“点”误写为短横,随后补加一粗短的瓜子点。对此,傅申认为,这在鉴定学上不足以构成伪迹的理由。此卷的书写,“一片神行自然,并无迟疑犹豫的局促或窘态”。但是大部分书家在书写时对于偶然不能心手相应,或工具不称时,所写出不如己意的笔画,会有即时或过后加以补笔修改的情形。而据黄君介绍,在王羲之的《兰亭序》中,类似的补笔或改动也有六七处之多。

相关文章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