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当代艺术批评家怎么看“凤凰”?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4-09 08:49:25 | 文章来源: 今日艺术网

2010年4月6日下午,由今日美术馆主办、《东方艺术·大家》杂志承办的以“本土资源的视觉再造”为主题,以“中国资源、中国方式、中国态度”为关键词的徐冰“凤凰”项目学术座谈会在今日美术馆1号馆三层举行。比起3月28日由文化批评家、作家、电影导演、集团总裁、建筑师、诗人等组成的强大阵容的开放讨论不同,这次座谈更加“圈内”、更加深入。同时,随着对“凤凰”阐释的不断深入,各位批评家的谈话内容也将成为“凤凰”这件公共艺术作品的一部分。

在长篇深入的讨论还未出炉之前,本站以简单、快速的形式,提问了几位批评家关于“凤凰”的看法。

如何评价这个作品?

徐冰:这件作品只有在中国可以获得,就是这么简单。

殷双喜:如果这个作品可以成为一个公共话题,那它就非常有意义了。因为最初它是作为公共艺术来做的,最后又成为一个在美术馆展出的作品。这样一个转变很有趣味,希望它能够不仅在圈子里,而且在公共话语空间得到讨论和交流,尤其是在网络上。在讨论过程中,可以检验出现阶段不同层面的人对当代艺术的态度。

冯博一:在我看来,“凤凰”虽然做得很漂亮,但多少也蕴含着暴力与危险,它虽然是以民间唯美的样式呈现,却有着不同文化内涵的危险与暴力。其体量的巨大与摇摆的咄咄逼人和冷静的技术处理反映的是现实的“中国状态”。(节选自发言提纲)

王静:徐老师一直以来在对材料的转换、运用方面有着艺术家特有的敏感。在这个作品中,艺术家通过对建筑废弃物的转化,引发出了一系列值得探讨的问题。

鲍栋:这件作品是徐冰把他一贯的思路落实到中国现场中的一次尝试,在这个过程中生发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而最后的物质结果,或者说作品实体并不重要。

杜曦云:一个涉及到教育、资本、艺术创作、美术馆运作等多种关系的艺术作品,经由多种力量磨合、协作、博弈乃至集体创作。平衡多种力量时的分寸感、尺度感直观重要。它所引发的各种后续效应,至今仍然没有结束。

这件作品最突出的看点是?

徐冰:其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点,它非常丰富,它的不确定性太多。

殷双喜:我没有太多的意外,因为去年先看过一次;但是这次现场的效果,我仍然觉得比较震撼,它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其实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话题,引起讨论和争议;也许这是一个契机,有助于我们回顾和反省最近十多年来中国当代艺术的状态。

冯博一:这件大型装置作品已不是常规意义上的“现成品”,而是经过艺术家徐冰精心设计的建筑垃圾物质的转化,实际上,这件作品有着极高的技术含量,从他的设计图、草图、模型等可以一望而知,全然拒绝了装置艺术的原始意义。但它在展览中的运动状态和对单纯视觉性的拒绝,又使得我们无法把它归入约定俗成的艺术形式。(节选自发言提纲)

王静:这个作品本身根源产自于城市建设发展,同时又在城市空间展示,而且可以让大众去它产生互动。

鲍栋:作品的形成过程是这个计划最有趣也是最有价值的部分。

杜曦云:巨大/渺小、粗砺/精致、优雅/野蛮、高古/当代、神话/现实、美丽/丑陋、愉悦/恐惧……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