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独家评论】“美协”办的设计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1-15 17:57:24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专稿

文/祝 帅

设计界是中国非常特殊的一个领域。“设计”的内涵很大:从建筑、工业产品、交通工具,到环境艺术、广告、首饰、书籍装帧,大可都被丢进这个大筐。但与其他文化领域不同,设计界却并不存在一个类似于“美协”这样的行业组织,去管理并服务全体的设计门类。具体到每一个设计门类,比如“广告”、“装帧”、“包装”、“室内设计”、“工业设计”等等可能有,但全局性的就没有了。所以在设计界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是,冠以“中国”、“全国”、“中国国际”、“全球华人”等等全国性乃至更大范围字样的比赛数量繁多,但不同的主办者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甚至评委都很少出现交叉。从参赛者和获奖者的情况来分析,都一再印证了笔者的一个担心:各地自发的设计机构容易陷入“文人相轻”的局面,这对中国设计力量的整合和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吴冠中先生曾经放言,应该取消“美协”,理由是国外都没有这样一个介乎“官方”与“民间组织”之间的学术衙门。而民间种种关于“解散中国书协”之类的呼吁,更是大概二十年前就已经听到过。可是我虽然自己并非“美协”的一员,也没有加入“美协”的意愿或打算,可我并不支持取消“美协”的做法。因为我知道取消“美协”之后,无非像设计这样。设计界目前就没有一个全国性的“协会”,但情形我看远不如有“协会”的书法界和美术界。因此从2004年开始,我就一直在呼吁中国应该有设计师的行业组织。当然,这应该是一个与“美协”同级别的、平行的行业组织,而不是仅仅依靠在“美协”底下单独设立一些“委员会”。“设计”虽然有美术或艺术的成分,但“美术”在整个设计业中间所占的比重和作用非常小。设计界有自己的行业特点,这是美术界所不了解也无法兼顾的,真正有能力担当设计界全局的行业组织,当然应该是独立的,而不是美术家协会的附庸。

做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中国美协无法承担设计界的复杂局面。尽管如动画、摄影、书法、设计等等学科目前都是放在美术学院里面招生和教学的,但在实际社会操作中,这些学科往往都需要自己独立的协会组织,而“美协”天然地被理解成为绘画工作者的组织,它无法涵纳也无法代表设计界。事实上,中国目前从事设计的人数恐怕要几倍于纯粹的画家,美术学院中设计类学生的总数也几乎超过各种“纯艺术”的总和。这样看来美协把“设计”纳入其中、作为与各画种同等的“美术”门类的确是有些不成比例的。如果说1984年的六届全国美展设立“宣传画奖”尚在合法的范围之内的话,那么当年作为一种“绘画”门类的“宣传画”,显然并不能够直接通向今天的“设计”。从现状来看,2003年底起,中国美协陆续成立了“平面设计艺术委员会”、“环艺设计委员会”和“工业设计委员会”,但恐怕很难在设计界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以及相应的权威性,从人员构成上来说,目前似乎只能在某种程度上以各美术学院的设计教育为中心展开工作,很少有(特别是南方地区的)职业设计师加入,因而长期以来,美协所操作全国性设计大展在业界常常是“体制内”、“美院教师练习展”的代名词。

2004年12月开幕的十届全国美展设计展区,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设计业界的诟病。第一,展区无论是从参展作者还是评委选择来看,都很难代表中国平面设计的全面水平。评委中大部分为院校教师而缺乏业界一线的优秀设计师,甚至很多评委是设计理论工作者,这在“美展”的其他展区几乎是不可想象的。第二,组织者是在利用办纯美术展览的方法和经验操作设计展览,不但没有确定明确的展览主题,各个门类的设计作品也没有经过严格的分类。事实上,很多设计师都只是拿自己以往的旧作参加展览,不太可能特别地为展览而创作——这与其它画种是很不相同的;在这样的评选(包括此前1999年九届全国美展的设计展区)中,海报、广告、企业形象、书籍甚至邮票设计都被拿来放在同样的标准和框架下评选并获奖,其结果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中国平面设计的创作实绩是可想而知的。评论界的某些声音将此次展览称作“中国当代设计的本土化趋势”,在我看来依据本次展出和获奖的作品水平做出这样的论断还为时过早。五年后,2009年的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似乎对此问题有所意识,在评委遴选、入展标准等很多方面进行了一些调整,虽然很多问题依然存在,但应该是目前为止“美协”办得最好的一次设计展,在目前设计界还没有成立自己的行业协会的现实之中,我们不妨加以适当的肯定。深圳聚集了中国最优秀的一批商业平面设计师,但是这个城市及其设计行业似乎一直是和“体制内”的种种活动不发生联系的。深圳平面设计师协会组织的“平面设计在中国”系列展览,无论从评委还是参赛作者,一般来讲都以业界为主体,而极少设计院校的参与和介入。而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的“全国美展设计艺术展区”则似乎很少有行业的设计师关注。两个行业组织一个在深圳,一个在北京,而两个大展的获奖作者之间也极少发生交叉。长期以来,两个展览似乎承担了不同的分工:“平面设计在中国展”似乎是商业设计师获得同行认同,提高自身业界知名度的一个渠道,而“全国美展设计展区”则似乎是设计院校教师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从而获得体制内的各种资质的一个重要渠道。设计师陈绍华曾表示,虽然同在深圳,但是深圳大学等高校的设计学院,极少主动邀请深圳市平面设计师协会和众多设计公司的一流业界专家参与授课或者演讲。这似乎已经形成行业内部的一个“潜规则”。

但2009年却发生了一个值得关注的情况:“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的设计艺术展区,破天荒地设立在了深圳,并且邀请了深圳市平面设计师协会主席毕学锋担任评委。而深圳市文化局则同时成为两个行业组织和两个大展的主要分管单位。应该看到,以往在业界没有太大反响的“全国美展设计展区”已经有所变化,不仅仅是评委中有了来自业界的年轻设计师,而不再仅仅是院校教授们的“一言堂”,从投稿作者的范围来看也有所扩大,还出现了几件水准比以往设计展区明显提高的获奖作品。例如,在我看来,此前在设计界名不见经传的浙江作者杨毅弘的系列招贴画《“5•12”我有一个理想》就是一件优秀的作品,但是这里所持的标准,其实还是偏重于艺术方面的绘画表现,而不是基于设计立场的市场调研、传播效果等等区别于美术作品的其他特点。换言之,这幅作品说到底还是“宣传画”,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设计”。

总的说来,“全国美展设计展区”与业界的现实地却还是显得“隔”了一些,参赛作者中长期缺乏一线的优秀设计师已经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参赛作品许多为没有广告主的“飞机稿”也并不符合设计行业的特点。而对于深圳平协来说,的确也应该积极调整姿态,看到“平面设计在中国”展览多年来缺乏质变的现状,从而加强与社会、院校、设计批评者之间的联系。以本次“平面设计在中国09展”为例,我的一个感觉就是圈子还是太小了一点。每次参加“平面设计在中国”展览的人基本上都是一个固定的群体。如果说全国美展的参加者代表不了整个行业的话,那么“平面设计在中国”展览的作者群也仅仅能够代表中国某一部分的商业设计师。当然,我对深圳市平面设计师协会对于行业的积极推动表示敬意,在缺乏政府资金支持的情况下虽难未艾,为行业交流作出的重要的贡献。

因此坦率地说,对于2009年行业协会层面的这种“新变”,我本人的态度比较中立。虽然二者的分工甚至对立大于合作,但是必须承认,在中国目前的设计体制之中,分处体制内外的两个行业组织、两个全国性的大展承担不同的职能,但都是不可或缺的。常言道,“存在者必有其合理性”,中国的两个设计的行业组织的形成与并存由其历史的特殊原因,但也有其承担不同角色的现实意义。我曾认为设计界应该有自己的“中国设计家协会”,而不应该由美协来“越俎代庖”承办设计展览,但在短时间内似乎这还不太可能实现,因此,我们寄希望于“全国美展设计展区”的进步以及与业界的充分合作,应该也是一种积极的建设姿态。当然,身处“设计之都”的政府还应该为民间的广大设计师提供哪些扶持和鼓励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无论如何在眼下这个还没有一个国家级设计行业组织的“过渡”阶段,我们不希望设计界“体制内外”的对立永远对立下去,对于“美协”还是“平协”来说,似乎都需要一种积极的姿态以及对于对方的包容、合作和接纳。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