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苏新平:艺术是我的信仰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1-14 11:27:37 | 文章来源: 中国网

苏新平

机场附近的别墅区,豪宅巍立,穿过路边被修剪整齐的大块草坪与林荫树,到达城市郊区,农家村庄、青色小河,苏新平的画室就在这里。

他穿着白色T恤衫、仔裤坐在画室外的露台上,那天下午阳光很暖,他眯起眼带上黑色墨镜。全然没有想象中6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的严肃模样。然后,他点燃一只烟说,他对艺术的喜爱应该是一种惯性,从他还是一个孩童的时候开始。

不同于其它6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苏新平的艺术之路似乎一番风顺,小学到中学,他对画画理解是自己能出一块漂亮的黑板报,小小成功让他很有优越感,并且开始激励他,之后进入部队为连里画壁画,作品获得团队佳奖,这些成绩使他成为部队里小有名气的画家,当兵虽然很苦,但他说这些经历,对他以后成长有很大帮助,之前的绘画经历是他日后在版画上的雏形。

转业后他考入天津美院,大学的生活让他完全淹没在绘画中,大学毕业,顺利考入中央美院版画系读研究生,他说那时候开始知道艺术家是什么样的状态,并且确认自己以后要做一名艺术家。在中央美院期间他的作品经常参加各类展览,开始得到社会的认可。

毕业后他选择留校任教,“老师是职业,艺术家是追求,我分得很清楚”苏新平语气平缓但是却很坚定。他在版画风格上的确定,商业也随之而来。当时中央美院很开放,苏新平也借此开始世界各地游走,国外的文博机构、展览对他的艺术价值观不断的冲刷,对美术史的认识发生了改变,回国后他确定了自己的艺术方向.转向社会和文化。

很多人认识苏新平的作品,是从他的版画作品开始,《母与子》、《躺着的男人和远去的白马》、《空旷的草地》突出的单体形象与抽空了的物质空间,以写实的表象进行超写实的想象。成为他的典型艺术样式。

90年代起他的创作开始进入油画领域.《欲望之海》系列一群在欲望中的人们在社会不段的变革中失去自我,通过脸部和手势的丰富姿态建立现实与精神的联系。《假日》系列反映了中国家庭,看似很轻松,其实愉快心情表象下有种家庭的危机,他说社会开放后,每个家庭都有危机感是社会结构构成的。揭示问题,是艺术家在社会上承担的责任。艺术家必须有自己的想法。《宴会》系列中表现出假繁荣,人为的制造辉煌。他的几个系列作品,大背景都是一样的,语言方面越来越表现出自我和精准。

他的作品被评论家归纳为“新浮士绘”,然而他说他并没有把自己定位在哪一类当中,他认为自己的艺术风格是极其开放的,他也不愿意把自己狭隘的框在里面。

关于草原,在他的画布中草原是精神性的,没有蓝的近乎纯净的天、碧绿的草地、繁茂美丽的野花、画面呈现出孤独,空旷的地域色彩,是苏新平心里的那个家乡。

关于老师,他身边的一些学生毕业后被签入各式画廊,虽然他并不支持但他认为用艺术的方式求生存很正常,将来走向什么样,经过坎坷才知道。

关于学术,一些理论家认为中国人画油画永远也比不上外国人,苏新平严肃的说“我用油画的材料,但是拒绝学习油画技巧。今天人就应当做今天的艺术,表现今天的状态才是当代艺术。”

关于市场,苏新平是保持中立的态度。在他看来目前的艺术市场是个过渡的阶段相对混乱、画廊和画家的关系,没有形成体制,需要慢慢建立,但艺术家应该有所警觉。中国当代艺术目前的火爆,已经让一些艺术家把艺术当成谋生的手段。“艺术需要每时每刻去创作,就像每天看的太阳都是新的,不能每天去复制太阳。艺术对于我是宗教的信仰。”

艺术家最终还是要用绘画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苏新平的新作正在创作中,希望在他的新一系列作品,呈现给我们更多。。。。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