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文言"变"白话" 新水墨:超越传统还是投机取巧?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8-03 13:54:45 | 文章来源: 广州日报

芭芭拉·爱德斯坦《随着微风》

桥梁作用:西方人也开始玩新水墨

曾有一位艺术批评家告诉记者,西方人看中国画群展,还以为是一个人的个展,他们实在看不出这些作品有什么不同。“即便顶尖的汉学家中国画中笔墨的理解也很有限。”尚辉说。

而前一段时间举行的“水墨当下——2009上海新水墨大展”上,“海外水墨三十年”子展选取了11位海外中国水墨画家和从事水墨艺术的外国艺术家的作品,把当代水墨放到国际舞台上去考量。加拿大画家伊莎贝拉·高莱奥钟情于将水墨和其他材料结合,她带来的水墨人体《伟大的救星》、《我很难移动》便是直接在木板上画出来的。而来自美国的芭芭拉·爱德斯坦的作品《随着微风》则融合平面与立体,由12幅画作和27分钟长的录像组成。画作表现的是荷叶在微风吹拂下的不同状态,最后通过录像把分解的过程连续起来。尚辉把它定义为带有当代观念意味的水墨作品,可以称作水墨装置。尚辉评价她的作品有郑板桥的画风。在尚辉看来:“新水墨是西方人理解中国画的重要桥梁。”他认为,新水墨是扩大中国画影响力的最好渠道,也是中国画走向全球性的最好路径。“林风眠、吴冠中在西方世界受到很深的认同,就和他们的绘画语言能被理解有关。”尚辉说。

非议新水墨是价值标准错位

对话《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

广州日报:新水墨在艺术市场上表现如何?

尚辉:新水墨在艺术市场上价格不太高,但是艺术市场有个规律,那就是总是滞后于艺术发展史。很多作品很好,但是却卖不出去,缺少的只是现代社会的营销理念。

广州日报:那您觉得新水墨前景如何?

尚辉:新水墨是联结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的桥梁。中国画可能很难全球化,但是新水墨离全球化为时不远。毕加索就曾用毛笔画过画。如今,韩国、日本、朝鲜、越南都有艺术家用笔墨创作,和中国传统水墨既有血脉联系,水墨作为媒介又有不同民族的变异和发展。

广州日报:关于新水墨是投机取巧之举的争议从来不曾间断,您怎么看这种观点?

尚辉:这种观点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有了,有人觉得不会画中国画才画所谓现代水墨。但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言,如果说新水墨是投机,那么白话文是否也是投机呢?用原有的中国画的标准来评价现代水墨,是价值标准的错位。(专题采写及图 记者 许珍)

   上一页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