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14年发展的上海双年展已经成为上海美术馆的品牌。图为2008上海双年展井士剑作品《移城》
1956年成立的上海美术馆是新中国筹建最早的美术馆之一。早期因为造型艺术博物馆的条件不足,曾用“上海美术展览馆”之名。伴随着其在艺术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提高,1986年正式更名为上海美术馆,开始步入集展览、收藏、研究、教育、交流等功能的艺术博物馆行列。本期专访,就美术馆自身的职能转型展开话题。
问:上海美术馆作为新中国早期最重要的美术馆之一,在职能定位上是中国的美术馆行业中的一个典型性样本。随着时代需求的变迁,美术馆本身的职能也不断地发生着转型,请您简要介绍上海美术馆在职能定位上的发展历程。
李磊:中国特色的美术馆与传统意义的艺术博物馆不一样,以前我们主要是展示美术家的作品,并对人民进行审美教育和政治教育,功能是以展览为主。改革开放后,单纯的展览馆已经不能承担视觉艺术的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等综合功能,因此我们便从美术展览馆向艺术博物馆转型。目前尚处于转型的过程中,包括观念转型、体制转型、运营方式转型、人员素质转型。到底什么是美术馆?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重点提到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给予美术馆明确定位——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上海美术馆很早就进入了这个转型时期,如果体制问题不解决,一半经费需要自筹的局面将使工作只能停留于理想状态,但是我们一直积极地面对并期望转型成功。
问:上海美术馆以近现代中西美术的交汇点为背景,敏锐地反映和展示中国当代艺术的潮流和发展现状,并积极推动着国际艺术的交流。这样的独特视角使得上海美术馆的学术定位明晰,而且赢得了国内外的声誉和良机。那么,上海美术馆当前在职能定位和展览构成上是如何思考的?
李磊:第一,上海美术馆的学术定位是由上海这座城市中西文化兼容并蓄的特征决定的。上海美术馆以中国20世纪及当下特别是江浙地区的视觉艺术为主要的研究和展示内容,同时兼顾国际文化交流。第二,工作重点是从单一为艺术家提供展览服务,逐步转向以收藏和研究为基础,以展览为载体,以教育为目的的艺术研究和教育机构。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加强以自主策划为主、申请展览服务为辅的展览体制。
上海美术馆的展览有几条线索:第一,整理和展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近现代和当代艺术。第二,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第三,承担部分国家重大节庆和指定性文化任务。第四,开展文化创新和扶持新人。第五,做大做强自有品牌性的展览。
问:“自有品牌性的展览”这是上海美术馆的一大特色,如上海双年展、海上新水墨名家系列等,近年又组织了全国重要艺术家的系列个展。是否可以说它是上海美术馆面对美术馆行业发展的一种有效策略?
李磊:上海双年展,从上海城市的际遇和改革开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出发,通过当代艺术的方式整合各种资源,既体现上海美术馆的学术态度,又反映世界当代艺术潮流。我们面对的观众是以中国观众为主,向他们介绍世界当代艺术的发展状况,通过这个平台让艺术家共同来回答中国关注的问题。此外,我馆重点梳理了上海本地关于中国画创新、实验的综合成果,2007年以来集中推出了6位重要的中国画家——方增先、卢辅圣、林曦明、张培成、陈家泠、杨正新,提升了上海艺术创作的社会认知度。目前的展览通常都结合了研究、出版、展览、教育的综合性工作。
问:中国的美术馆行业体制越来越趋向完善,上海美术馆以“国际化视野”的特色,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越来越高。这种转向是否是上海美术馆的根本立足点?
李磊:这是由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定位和特点决定的。上海的历史资源较少,其独特性正是面向世界的胸怀。上海一直是国际文化交流的中心城市,具有创新优势,创新就是走在发展的前沿,可以说它是上海美术馆的立足点。更重要的两点:其一,加强展览策划。其二,坚持进行社会文化艺术教育,尤其是强调艺术普及和学术提升两条线,学术提升即大型展览、研讨会和出版;艺术普及即艺术教育的推广和教育类的特别活动,增加展览观众人数,包括部分时段的免费开放来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美术馆。
问:上海美术馆对于当代艺术的关注处于国内各公共美术馆的领先地位,其在中国当代艺术生态链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承担怎样的职能?
李磊:上海美术馆的生命力即体现于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和积淀。所谓当代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我馆对于当代文化的界定更多地是从当下这个时代的角度而不是从艺术样式的角度来谈,所以在艺术样式上的定位是包容和多元的,更希望出现艺术的百花齐放和艺术创造的多种可能性,传递出更多的信息。
问:随着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公共美术馆陆续免费开放也将是大势所趋,这种形势下美术馆应该向怎样的职能转型?
李磊:免费开放是一件很重要的好事情,体现了国家对于公众享受文化权益的保护和态度。我馆将更多地强调展览的学术性和教育性,把展览在研究上做扎实、展览的时间延长、教育更广泛。运营上来说,将实现一部分的藏品陈列展,另一部分是特别展。虽然艺术家展示的机会比以前减少,但是这说明进入了分类的时期,画廊、艺术中心、各种性质的美术馆将把各自的定位拉开。小型的展览可以在画廊举办,艺术中心和群众艺术馆也可以承担起展示艺术家作品的功能,大型国立美术馆应该举办更加完整、综合、高端的展览,目的定位于社会教育和艺术推广,而不是简单地展示某些艺术家一段时期的艺术成果。
问:国际上诸多美术馆采用免费的运营方式,虽然他们的财政体制不同,但是免费开放后的中国的美术馆也将更加注重学术定位这根竞争杠杆。这一事件对中国的美术馆自身的学术定位和学术呈现存在怎样的利弊?
李磊:学术定位和财政体制决定了运营模式,免票反过来也会制约和要求学术取向和展示方式。总的来说,我馆的展览将少而精。这是美术馆运营的客观要求驱使我们向国际惯例靠拢,那么,我们的中心任务是增强公众教育和促进艺术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