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标(二)
厚积薄发:文人行草与榜书、题跋、简牍风
迄今为止已有上千万字著述的陈振濂教授,被外界首先认同的可能是其学者与理论家的身份。因为至少在前20年,他曾先是作为理论家与大学教授被认可的。正是他写出了第一部特色鲜明思想超前的《大学书法创作教程》,正是他全力倡导书法创作研究不能混淆于写毛笔字基础知识介绍,也正是他在近几年来呼吁关注“书法评审学”的学术研究。同时,陈振濂教授还是一位传统功力深湛,艺术风格突出的书法实践家,他曾先后在日本、中国台湾地区与内地举办过多次展览,出版过展览图录三种、大型画册三种,甚至在日本也出版过他的大型作品集。
近年,陈振濂先生又尝试书法的“专题性”创作,集数年之功,汇集金石碑帖题跋400多种,出版了有独创意义的《集古录——陈振濂金石拓片题跋书法集》,充分显示出其独到的审美眼光和综合的文化素养,这在当代题跋书法中堪称标志性成果。
陈振濂教授最为世人赏识,也被指是代表了他的最高书法成就的,是他那一手随心所欲、潇洒飘逸的行草书。即如本次展览取名曰“线条的行者”,正反映出陈振濂教授的书法具有“线”的活泼与稳定以及千变万化的表情与姿态。从二王、米芾、黄庭坚脱胎而出的陈式行草书,极其关注每一笔线条的札实与厚重,以及露锋侧锋的变化与灵动,往往信手拈来,点画丰韵、造型雅致,文化意蕴极为厚重。许多评论家认为他的书法是文人字、学者字,才情字……众说纷纭,但至少有一点是批评家们的共识,那就是其书法风度是文人雅趣的,线条表现力上内涵丰富且变化丰瞻的。陈先生被指为“线条的行者”,即表明他的“线条意识”是超乎寻常地强烈与坚定。
从2006年开始,陈振濂先生的书法创作在文人行草风度的基础上,又在以下三个方面同时进行大胆实践与推进。
一是擘窠大书。这是他的导师沙孟海、陆维钊二先生据以驰名的专擅。过去沉迷于文人雅逸书风的陈振濂,于擘窠大书并不热心。但从2006年开始,他认为要有意识地挑战自己的弱项,刻意挥写大字榜书,尤其是在2008年10月国庆长假期间创作巨幅大幛十三件,雍容大度、气势磅礴、激情四射、吞吐风云,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迥然不同于以往的书法家陈振濂,而且从他的《创作自白》中,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永不懈怠、孜孜以求的书法家陈振濂。
二是题跋小札。这是从上世纪80年代始即成为陈振濂教授看家本领的内容。依凭于多方面的深厚的文化素养,依凭于置身于美院之中几十年的视觉艺术形式训练,依凭于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养成的浓重的文人气质,陈振濂教授清雅秀美的金石题跋书法自然受到了书坛学界的广泛赞誉。拈笔作跋,即能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非凡才华,足以使他在题跋书法领域占据鳌头。关于这一点,一部《集古录——陈振濂金石拓片题跋书法集》就是明证。
三是简牍隶书。这是在2007年以后陈振濂教授的一个新的兴趣点。早在1996年,为提倡“学院派”书法创作,他曾创作过一件《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杰作。后来在一次关于创作技法示范片的拍摄时,他作示范的也是简牍书法,当时他还发表过一个新观点,认为一般理解汉隶书法,技法复杂即是汉碑,写简单了就是汉简,其实这是人们一个认识误区。他说自己努力想把简牍笔法书写丰富化。而最近的一批简牍书临习与创作的实践作品,已充分地证明了他的构想的可行性与实践的有效性。
以行草书为“本体”和出发点,以擘窠大字(造型感强的篆隶居多)、题跋小札(舒卷自如的小行书居多)、简牍隶书(新型笔法分解)为几个侧翼的同步推进,大致可以概括陈振濂教授在近30年中书法创作实践方面的各项成就。此中,有榜书的宏大,题跋的精巧,又有对新技法(简牍书)的开拓,仅凭这些“点”的确定,已可见出陈先生是一个特立独行的范例。他的努力不但有雄厚的学术支撑;而且有非常专业的创作实践家的眼光与选择。他不是理论家动手写字,而是有着创作家的本色与专业目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