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从正剧到闹剧——美术展览开幕式演变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4-16 09:05:37 |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 美术周刊 作者:毛时安

编者按:有人说,中国是世界上美术展览最多的国家。质量且不论,数量之多,该是事实。中国的美术展览还有一个特点,尤其讲究仪式感,特别注重开幕式。但相当数量的开幕式,说白了其实是商业告白。这些被反复设计、策划、不断镶金裹银的开幕式,就像几十元的月饼被过度包装成几千、几万元的超豪华概念月饼一样,光鲜亮丽,花费甚巨,但只是一场“秀”,并无文化内涵。针对越来越盛行、越来越隆重的开幕式及其怪象,本刊特约专家、学者及业内人士撰文,针砭时弊,以期大家深入探讨,研究匡正之道。

 

  这年头,美术展览的开幕式可是越来越多了。

  有时候,我一星期收到的美术展览开幕式请柬有十数张之多,甚至同一天也会有两三个开幕式撞在一起,彼此不肯相让。常常望着一大堆花花绿绿的开幕式请柬发愁,就像克雷洛夫寓言中的那头优柔寡断的小驴子,面对着两堆诱人的金黄稻草无法下嘴一样。是的,你去哪儿呢?去吧,赔不起那么多时间,不去吧,伤不得那么多友情。而且,这些请柬通常还印制得相当考究,创意十足。有的金碧辉煌,有的小巧玲珑,有的花哨妖娆,有的明快前卫,都是挺风格、挺气派的。时过境迁,弄得你留下不是丢也不是。留着占地,丢了可惜。如果你真的要去认真地对付那些开幕式,你就是把自己撕成几瓣也不成。唉,如今美术展览的开幕式那真叫多呀!多得就像大街小巷星罗棋布的证券交易所。

  其实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目中,开幕式原本并不是那么讨人嫌的。相反,它曾经是非常庄严、非常高贵、非常神圣,充满了仪式感和光荣感。以前,开幕式是很少很少的,少到寥若晨星。通常只有全运会、奥运会、长江大桥通车这样规格、规模的事,才配有一个有头有脸的开幕式。那时开幕式是一出意味深长、意义重大的正剧。一次开幕式常常成为平头百姓的街谈巷议,成为饭桌上几天的话题。在我的印象中,早几十年前美术展览一般很少办开幕式。清晨,美术馆大门一开,观众拿着美术展览入场券,随着人流欢欢喜喜、大大方方地进了展馆,美术展览也就开始了。

  不知驴年马月,美术展览有了开幕式。开幕式成了美术展览必不可少的脸面。不管画家是哪方人士,也不管画的水平高低。而且这开幕式越来越有腔调,越来越有程序,渐渐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形态。

  首先开幕式从简朴渐趋豪华。早些时,开幕式只是台上站一溜主办方人士,然后主办方人士致个开幕词,最后主持人说“下面请大家参观美术展览”,开幕式就结束了。通常一个开幕式不会超过10分钟。慢慢地,开幕式似乎就不满足自己这副穷酸模样了。先是主持人介绍台上长长一大串贵宾。接着主办方、重要来宾讲话,通常这些讲话并无多少学术内涵,只是一些客套和吹捧的水词。但是,偏偏讲话者要显示身份和水平,把水词再掺水,讲得天花乱坠、漫无边际。通常这样的讲话总有5位上下。接着是画家本人讲话。画家是艺术家不是演说家,常常被闹得磕磕巴巴。中心意思只有一个,感谢。然后,就看见台上开始骚动,贵宾们手持剪刀,将好端端的红绸活生生地剪成少则三五段,多则十余段。据说,坊间还有传闻,有人借开幕式用真的金剪刀剪彩贿赂剪彩官员的。在一声“现在开幕”中,美术展览开场。开幕式通常还有花篮。早些时候,也常常只是极少朋友送那么一只花篮意思意思,点缀点缀的,后来不行了,没气派,于是乎,花篮常常摆满开幕式大厅,常常把它五颜六色的尾巴伸到了展厅大门外的老远。开始时花篮的花也不甚讲究,都是些勿忘我、满天星、矢车菊和一些绿叶植物。后来也不行了,太寒碜,这样就有了香水百合、红白玫瑰。时下有档次的开幕式还学洋腔洋调,增加了开幕酒会,香槟美点,灯红酒绿,热闹得恍惚暧昧。更别出心裁的则在开幕式上加了洋号军乐、载歌载舞。总之,剪彩真是剪得五彩缤纷,太有盛世光景了。

  其次开幕式实质由民间渐趋官场。美术展的开幕,是美术家、美术界自己的事。早先的开幕式趣味相对纯真。出席的人士,主席台上站的诸公,大凡还是美术中人,最多也就是美术家协会的领导,他们大多数本人也是画家。但渐渐地,主席台上的人物有了变化,主要是增加了许多“长”字头的官员。这样开幕式就由民间变成了官场。

  变化之三,不仅官方,而且所请领导、官员的层级由低端渐趋高端。最初是文化厅局分管艺术的副厅局长,渐渐就是分管文艺的宣传部副部长直到部长。胃口越来越大,现在最好是请了省部级的领导来站场、剪彩。领导虽然忙,可碍于情面,尤其是为了尊重艺术家,万般无奈只得出席。

  我亲眼目睹过美术展览开幕式的丛生怪相。有时候,主席台上满满当当地站满了人,主席台下却是稀稀拉拉小猫三只四只。后来主办方为了避免难看,就学会了一招,组织开幕式观众,填满开幕式大厅,图个喜气、热闹。怪相之二是台上口若悬河,台下人声鼎沸,常常是主席台上致词者高头讲章,兴高采烈地致词。台下的观众却不买账,开幕式变成了东南西北好久不见的熟人老友的寒暄聚会,东一言,西一语。我出席的开幕式上,就亲眼见主持人多次实在按捺不住台下的嘈杂,大声断喝“请安静”,一二分钟后台下重新一片噪声四起。再加上美术展厅大多设计时光考虑视觉而从未顾及过音响听觉要求,开幕式常常比开市的菜场吵闹,谁也没有听到台上的热情讲话。怪相之三是开幕式的规模越来越高,可惜的是不少画家对艺术的追求并没有越来越高。于是美术展览的质量和规模成了反比例函数。有时美术展览的印象还不如开幕式深刻。于是,产生了怪相之四,现在的美术展览经常是开幕式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第二天正式展览冷冷清清、空空荡荡。坦率地说,今天大量的美术展览开幕式味同嚼蜡,观众在乎的是展览,谁在乎开幕式呢。常常是在冗长乏味的开幕式后,看展览已经是兴味索然、走马观花了。开幕之时即是闭幕之日,开幕式的繁华似锦转瞬间只留下了一地鸡毛。

  开幕式的前世今生——从庄严的正剧到颇具反讽意味的闹剧,实在是和今天展览机制的过分商业化、官场化有关。美术馆时至今日似乎仍然没有得到公益性单位的充分保障,不得不引进大量品质不高的商业气味特浓的展览,而画家为了筹备展览费尽心血钱财,谁不希望在开幕式上风光一点、图个回报呢?而我们的美术和文化宣传,其实是很势利的,基本上是认钱不认人,认官不认艺。没有高端官员和领导的出席,美术展览规格就不高,美术展览的宣传就会是个问题。通常是领导级别越高,宣传力度越大,版面也越突出。宣传新闻基本上很少根据美术展览自身的质量来量体裁衣。而且美术馆的一些领导也常会利用开幕式多了和领导套近乎的机会。如此,大家何乐不为?

  当然,令人欣慰的是,已经有些画家意识到了开幕式的弊病,他们有的精简了开幕式的程序,有的谢绝了花篮,还有的干脆取消了开幕式。

  我自然不是一般意义上反对开幕式,而是希望美术展览的开幕式回归到美术本身,回归到美术界自身,而不是附加很多华而不实的东西。换言之,让美术展览的开幕式更美术一点,更学术一点。

(作者系上海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知名文艺评论家)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