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观学岭
刘洪彪
八年前,我曾作《王学岭屡获大奖随想》一文,记述纵马书坛的军旅书生王学岭。白驹跃隙,八年后的今天,学岭已身居书坛高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专业委员会委员,成为中国美术馆首届“当代名家书法提名展”56名书家之一,位于颇具影响的“篆隶楷行草•五体十家展”10名代表性书家之列。岁月弹指而逝,学岭却足迹深重。他一步一个脚印,一时一个台阶,委实令人感佩不已。
张旭光先生曾撰《大楷学岭》,论说学岭由往日多以中、小楷广为人知,转而拓展至今,屡作巨幅榜书大楷,每每吸引观者驻足凝神。旭光先生是如是评价,我对学岭宗古而不拘泥,放胆实验、着意出新的行为,也一直是鼓掌叫好的。
当今社会,科技普及,信函、告示、墙报之类文字的手写形式,已逐渐被电脑、手机等键盘输入形式所取代。向来为人钦羡的文人墨客似已无处展示“精于笔墨、善于书写”的长处,而“书法行将消亡”等言辞不绝于大众之耳。在此,我相信,书法必将有光明的前景,大众中也会出现更多的爱书人群。
世界上惟有汉字形声兼备、情义皆涵,一字一姿态,百字百景观;包罗自然万物生态,囊括人间诸相大观。中国人自古便有书法审美的传统,山川胜迹之摩崖、庙宇祠堂之梁柱、高楼大厦之额顶、厅堂宅室之壁墙……无处不有书法作品争奇斗艳。中国地大人多,书法这门艺术,有十几亿人欣赏,有960万平方公里容纳,且已影响到四海、渗透至五洲。书法艺术岂有衰退之理!恰恰相反,书法因其日用功能的削减,反倒使其艺术价值更加凸显。她独特的艺术本质和文化内涵,决定了她将在今天国富民强的大背景下强势兴盛。
当今的习翰执笔者中,王学岭无疑是一位有明确目标、正确路线且已在前列的佼佼者。据我所知,他对我上述关于书法现状和前景的观点颇为认同,同样坚信书法之艺术姿态将更加昂扬;因此他决不会在墨池文翰中浅尝辄止。同行们都知道,学岭青年时一方面博参古典,临帖甚丰,一方面遍访时贤,问艺尤勤。在首都师范大学欧阳先生执耳的书法专业教育体系,他从大专班一直读到研究生课程班,将历代诸多经典楷书墨迹和刻帖临摹得烂熟于心;加之他求学虔诚、行事稳健、待人谦朴,赢得了当今书界名流的一致青睐。欧阳中石、张荣庆、李铎诸大家先后收至门下,耳提面命、正腕熏心,使学岭具得天独厚之资粮,眼有高识、手有灵功,文才车富,书艺精进。其楷书之精致古雅、雍容堂皇,同辈中鲜有比肩者。观学岭之书作,总不由慨叹其点画之精严、线条之遒润、结字之端丽、章法之和谐,不知不觉便为其中渗出的沉静禅意和从容气度所感染;着实令人钦羡佩服。
王学岭以对古贤精神的深入揣摩,对经典碑帖的悉心领契,对严谨楷法的扎实训练,把楷书写到了与古人几乎形同神似的境界。学岭楷书作品多次在全国各类展览、大赛中摘桂夺魁,早早地确立了他当今书坛楷书高手的地位。然而,学岭在完成“站立”的任务后,并没有安享成果,而是毅然举步,开始了“行走”与“奔跑”的出征。
书法中的楷、行、草与人之立、走、跑颇有些相似,立足不稳而贸然走、跑者,没有不踉踉跄跄甚至摔跟头的。楷书(可扩大为正书)不过关就强作行、草者,恐怕也难成正果。学岭稳稳地“站”住以后,才沉稳地迈步行走,继而奔跑,其步履自然稳健扎实。中国书法家协会各书体专业委员会成立时,学岭看似意料外实际情理中地被吸纳为行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应是对他“行走”得法的一种肯定。
在2006年河南美术馆举办的“王学岭、张继书法展”及同时出版的《王学岭书法》中,在2007年出版的《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集•王学岭卷》中,在2008年《中国书法》杂志所附的《王学岭书法专辑》中,我欣喜地领略了学岭从端庄站立到秀步行走,再到灵足奔跑的全过程。其中,他长于结体的优点有了充分的展现,时常将“长相一般”的字进行美容巧构,使整幅作品如佳人作宫廷队舞,灵动多姿、顾盼生情。与中、小楷讲求精雕细琢的点线不同,学岭用大笔作字,则不计较于一点一画,而是更注重态势的营造和意趣的表达;所用之粗大毛笔,也帮助他实现了圆健的线质和厚润的墨韵。
不断求索、积极进取,已成为学岭之人生常态。艺无止境,今年45岁的学岭没有丝毫停歇。他在沈鹏书法精英班接受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知识补充的同时,又考入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他以勤勉之力一步一步实现对书艺的探求,以坚韧之心奔跑、跳跃在书学的路程之中。
2008年5月4日于北京逆坂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