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陈池瑜:在场:艺术家介入社会的存在方式

陈池瑜:在场:艺术家介入社会的存在方式

时间: 2011-01-24 13:29:06 | 来源: 艺术中国

——包林当代绘画创作与观念简析

陈池瑜

包林是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在学院中的代表之一,近十多年,他在当代水墨艺术、油彩和丙烯人物、风景画创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并参加国内外有关展览,撰写多篇有关学院与当代艺术、水墨画如何介入社会等内容的论文。最近他的水墨艺术在美国加州参加《中国当代艺术新浪潮》展览,引起关注。包林的水墨、油彩及丙烯绘画作品,以强烈的个人风格,以艺术家个体在特定场中的一种存在方式介入社会,以个体生命在场,或以鲜活的直觉与体验的方式,描绘周围的事物与普通人的存在,表现周围世界与不同层面的人的生命状态。包林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其作品强烈的当代性,为学院当代艺术吹来一股清新而具精神活力的自然之风。

包林1980年代初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具有良好的绘画与设计艺术方面的基础,后到法国学习绘画与研究艺术哲学,获得博士学位。他在法国留学与工作了九年,一方面从事绘画创作,另一方面从事艺术哲学的研究工作。他在法国创作的静物及风景绘画都具有自己的特征,他在古典写实与现代绘画二方面均进行了探讨。他创作的油画静物造型坚实,所画水壶、铁桶、瓶花、工具箱、皮鞋、煤气罐、钢锅和鱼,这些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物品,刻划细致,造型精确,吸收夏尔丹静物与古典写实油画技法,创造出自己的静物油画。这些作品使他了解、探讨西方油画语言的造型特征,并为他后来的绘画创作在造型能力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在法国创作的另一批作品是油画风景,这批作品与他的静物画中褐色与灰色主调不同,多用蓝色、绿色和红、黄等鲜明色彩表现蓝天、树木和山丘,用几何性语言构成景物,作品形式受到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的影响。包林的这批风景画,在法国展出后,获得好评,被法国的收藏家和画廊购买珍藏。从包林在法国创作的静物画和风景画的形式特点来看,他在古典写实技巧和现代主义艺术语言两方面都狠下功夫。他对西方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都十分关心,研究它们的形式特点和艺术观念,这为他回国后从事当代艺术创作准备了艺术精神与语言形式方面的条件。

包林教授在绘画的不同门类和不同媒材方面均作了探索,如速写、素描、水墨画、油画、丙烯画、版画等,了解和比较不同绘画材质的各自表现特征。他的素描人物在明暗对比、虚实关系中塑造形象的动态特点,而速写人物,则用简炼的线条勾勒人物的主要特征,线条富有表现力,通过概括而流畅的线条,刻划出人物的神韵,达到以形写神的效果。其用线造型的手法,最近在他的版画创作中也得到进一步发挥。这说明,包林在不同的绘画媒材的创作中,自觉将不同的绘画门类进行打通。

中国当代水墨画创作十分活跃,水墨画有着悠久的传统,自唐代王维提出“水墨最为上”后,水墨画成为宋元明清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20世纪初以来、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李可染、吴冠中等人,都对水墨艺术作出了新的贡献。80年代以来,水墨亦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实验的一个重要方面,当代水墨在形式方面的探索包括运用抽象、变形、隐喻、表现等语言,进行新的形式创作,使水墨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林教授近几年十分关心水墨艺术,一方面进行水墨艺术的创作,另一方面进行当代水墨的理论探讨。他撰写的《水墨何以介入社会》一文,我个人觉得是目前水墨艺术理论探索的一篇富有独自理论见解和创新意义的重要论文。在此文中包林阐述了他的当代水墨艺术观,认为水墨介入社会不仅需要题材的突破,还应包括自身材料和表达语言的突破,“艺术家不再满足于传统文人内敛式的精神体验,而是一种有所指涉的现实性介入,艺术家介入的是社会性问题,而并不特别在意观众或专家们对水墨本体语言的评价,这里重要的是艺术家个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看法,也是一种个体生命在公共场域表态发言的基本权利”。包林认为,水墨既是我们表述自身观念的一个工具,也是艺术家个体在特定场中的一种存在方式。包林也很重视当代艺术形式方面的探索,但当代艺术不能完全脱离现实,包括水墨在内的中国当代艺术,都应介入社会。这些观点对于水墨画和当代艺术创作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包林的水墨创作也在实践他的有关“水墨介入社会”的观念,他的水墨画主要表现在两组人物头像的创作上,其一是《缺氧群落与平远、高远、深远的视线》,其二是《汶川记忆:老师与她的学生们》。《缺氧系列》由24幅人物头像画组成,其中有12幅男女头像鼻中插着氧气管,另外12幅男女头像则神态各异。氧气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是人的生命活力的组成部分,缺氧则可能会导致窒息,必须靠吸氧来补充氧气,维持生命机体的正常运转。缺氧系列采取了生命隐喻的方式来表达对现实中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这组作品所刻划的24位男女头像,都是一些普通的芸芸众生,他们被毫不粉饰地、真实地在精神和面貌上得到展现。包林对西方当代艺术中无论照相写实还是表现性的或是波普艺术中的人物头像进行过研究,头像成为西方当代艺术中经常被表现的主题。包林选取中国当代社会中的普通人物,采用让头像占满画面的方法,从而突出其视觉特征。人物表情有的平静、有的惊恐、有的困惑、有的不安,有的苦闷,那都是人们在生存中的自然状态的流露,真是一一幅幅社会生存环境中的众生相。包林采用水墨写意方式加以表现,运用黑白灰作为主要色彩,亦即将墨色分成浓淡进行渲染,恰到好处地通过水墨的材料特征将人物的精神性表现出来。另一组水墨作品是记录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中小学生的生存状态,这组作品也是人物头像,这些男女中小学生经过地震的痛苦挣扎,得以生存下来,他们的心灵似乎还在惊恐与不安之中,他们的眼神中充满期待和惶恐,那是一群在梦幻中的少年,突如其来的灾难改变了他们的一切,他们失去家园、失去亲人、失去教室,幼小的心灵遭受自然灾害带来的巨大痛苦,他们经受了磨炼,孩子们的眼神包蕴着坚毅的意志。这组作品中有的脸部形象采用虚幻模糊的手法,将水墨湿润的特点和人物形象表情的模糊特点有机统一起来。缺氧系列和汶川记忆系列头像,一是大人,一是孩子,基本表现手法相同,虽然人物脸部形象有的加以变形或夸张,但脸部结构仍在水墨随意自由书写中得到显示,这得力于包林的素描和造型功底,这些形象看似自由挥写,并多有水墨晕染的偶然效果,但随意之中有法度,造型自由而不怪诞。这两组作品既避免了以往那种借用严格素描来画水墨人物的方法,同时又不是那种漫无边际的荒诞水墨人物,而是在似与不似之间寻找人物表情特点。这两组作品,包林找到了被表现的普通人物的生存状态特征,同时又创造了凸显脸部形象的当代图式和水墨意象语言方法,将这三者完整地统一在画面中,并以排列组合的方式加以整体呈现,既具有当代水墨艺术的先锋形式,又能使观众直觉到周围世界的普通民众和孩子的生存状态,并洞悉他们的精神状态和心灵世界。这二组作品是包林提出的用水墨介入社会的理论之成功的实施,是当代水墨人物创作中具有视觉震撼力的佳作。

从中央工艺美院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由庞薰琹、张光宇、张仃、祝大年、袁运甫等先生开创了装饰绘画的优良传统,他们创作的水墨艺术及壁画等具有鲜明的装饰美和形式美的特征,这种传统影响到杜大恺、刘巨德诸位先生,其水墨艺术仍具有装饰绘画的形式美感。包林一方面浸染于这一艺术氛围之中,另一方面,他在思考如何将当代艺术引入学院,希望找到新的突破口,另辟徯径。他主要在吸收中央工艺美院的现代绘画形式方面着力。中央工艺美院二位院长庞薰琹和张仃,都对中国现代艺术做出了突出贡献。庞薰琹曾在1930年代初,在上海发起决澜社,推进中国油画的现代主义进程。张仃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曾借助毕加索、马蒂斯、莫迪里阿尼的手法和语言,结合中国民间艺术创造了一批“毕加索加城隍庙”的现代水墨画。张仃1979年领导的首都国际机场壁画创作,开创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壁画的崭新阶段,80年代中央工艺在现代主义美术创作和美术思潮中,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包林从中央工艺的传统中吸收的是现代艺术精神的养料,加上他80年代在法国学习和研究西方现当代艺术哲学,所以他的绘画观念和绘画创作具有视野开放和较强的现代艺术精神。

包林在《学院与当代艺术》一文中,对学院越来越被当代艺术边缘化表示担忧,他认为当代自由艺术家群体具有“精神活力”,是艺术创新的温床。从这些意见中不难发现,包林希望突破学院艺术的僵化模式,寻找新的创作源泉,为学院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包林的油画与丙烯画的创作,关切周围的世界与事件,他认为形式过多会脱离内容,当代艺术在本质上具有批判和反思的特点,是一种当代现实主义艺术。他对现实的理解是“我们能感觉到的一切”,包括周围的客观事物、媒体、图像、物品等,主张“写生”的概念应该扩展。他以“事件”为系列的一组油画作品,以灰色为基调,描绘侧翻的列车、装卸货物的吊车、巨大裂口的水泥路面、硬着地的飞机、挤压变形的小汽车等,这些作品具有他的水墨画中单纯的色彩和模糊虚幻的手法特征,被表现的这些物品事件,让人觉得似曾相识,也让人记忆它们,并去自发理解它们的存在及意义。在人物画创作中,包林用油画和丙烯各画了一组作品。他的油画人物带有探索性和试验性,例如《复制自己》,表现一年轻时髦女郎,跪在黑色地板上,弯腰将脸部放在白色的复印机上,进行自我复制,表现“自恋”情态。这张作品黑色的地面、黑色的短裙、黑色的头发,与白色的复印机和黄色的短衫形成鲜明对比。这张作品的主题和形式表现均具有强烈的当代性。其他作品如抱着婴儿的女子、脱衣妇女、行走的胖女人和带手套作工的女工等,展现各自存在的状态,没有过多的意蕴内容,只是一个个在特定空间和时间中存在的生命个体。包林于2010年上半年创作的丙烯人物,以海边为背景,以人物行走和运动为特点,表现人们在海边游玩或聚集的场面。另一些人物形象则不画头部与脸面,有意忽略他们的像貌特征,而只强调他们个体的存在和运动过程。这批作品表现人物奔跑,或行走,或骑车骑马,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处于各自的运动中,作品记录下他们生命中的一个顷刻。这批丙烯画,色彩明亮,白云、蓝天、人物的肤色及衣服的色彩形成大块对比,有的作品近距离是人物在行走,远方则通过抽象的色块,组成远景,对空间安排作了新的探索。这些作品的创作速度较快,大笔挥扫,忽视细节,抓住大的形体造型和动势,具有表现主义的特征。包林近几年还创作了一批风景油画,80年代他在法国就开始画风景,所以他在风景画方面有良好的基础。最近他画的一组葵花,是以他在北京怀柔的住所园地亲手栽种的向日葵为题材,他还观察到向日葵并不是象人们所说的总是“向着太阳”。他借用中国花鸟画中折枝花的构图形式,截取几枝或独枝向日葵的叶片与葵花加以表现,葵花下垂而呈残态,背景用蓝色或红色与黄色,花叶或显飘洒,或呈凋零。作者没有刻意再现葵花欣欣向阳的俗套,而是表现葵花凋零中的顽强生命力。这种作品色彩丰富而和谐统一,给人以新的美感享受。包林的另一些风景画带有意象特征,概括表现树木、房子、远山、田野、开发的景象,用涂绘的方式大笔挥写,这是一批带有水墨书写性质和表现特征的意象风景油画,具有探索性和试验性。相信这一风景油画的风格形式,在包林今后的创作中,会得到进一步深化与完善。

2010年12月1日于清华园荷清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