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现如今,虽然当代艺术在二级市场中的反应依旧惨淡,没有太多起色,但却无法阻止各种名目的艺术节、双年展在全国范围内多点开花。市场历来都是一个整体,一级市场的繁荣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但如果这种繁荣只是停留于事件的本身而无法实现更好的利益扩张,仍旧只会是背上了一个虚假繁荣的外壳。 艺术品市场作为一个小众市场,其连锁效应的明显性无需赘言。在整个利益链条当中,任何一个环节的脱节,都将会令这一原本就不大的盘子变得更加脆弱与易碎。在艺术品交易市场自2012年下半年陷入调整之后,二级市场作为国内艺术品交易历来的“龙头”,受到的负面影响之大比之2008年的金融危机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一片惨淡的交易数据当中,整个艺术品市场迅速陷入了再度的迷茫与混乱之中,而此时观望情绪的加重也无疑令原本就不堪重负的艺术品交易市场雪上加霜。 在艰难地度过了一个颇为灰暗的2012年之后,2013年的艺术品市场还是在无数坚守者的努力之下挺了过来,春季拍卖市场的平稳有效地止住了整个市场的下滑趋势,但也仅限于此而已。或许正是市场行情继续下跌的停止,让很多原本对市场失去信心的人选择了回归,而这种回归早就在本季秋拍中现出端倪。 二级市场的稳定给市场带来了信心,但这种信心只限于二级市场,对于一级市场而言,难关依旧存在。 艺术节?还是艺术结? 不知从何时开始,国内在涌现美术馆兴建热潮的同时,还刮起了一股举办艺术节、双年展的“旋风”。798艺术节、798双年展、宋庄艺术节、上海双年展、成都双年展、重庆双年展、艺术长沙、广州三年展、连州摄影节、西部双年展等名目繁多的艺术节、双年展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时间,所有跟艺术有关的一线、二线城市都开始蠢蠢欲动,举办属于自己的艺术节或是双年展,大有群雄并起、烽火连天之势。而在这种放眼望去尽是艺术节、双年展的新格局之下,“一座城市如果没有个把艺术节、双年展,都不好意思跟别人说自己是艺术城市”。纵然是在当前国家提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之下,文化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形而上的表达,变成了产业,成为了城市的新名片,但也要结合自身条件,进行因地制宜的发展,而不应该一味的盲从跟风。 就算是如今在艺术领域发展较为成熟的城市,那些由来已久、创办多年的艺术节、双年展也只剩下了看上去光鲜亮丽的外表,实际上已经困难重重。 北京作为国内艺术品交易与创作的重要基地,开办多年的那些艺术节与双年展也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变得举步维艰。以“798艺术节”为例,其前身为由民间资本创办于2004年的“大山子艺术节”, 2007年由民办转为官办,由798艺术区建设管理办公室作为主办方,名称也由原来的“大山子艺术节”改为“798艺术节”。资金方面也随之从原本的民间资本自主筹资变成了由政府机构出资。 2013年,798艺术节照常举办,但业内人士的感觉是一年不如一年。虽然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最终的参观人数再次创下了历年来的新高,但熟悉798发展历史的人都知道,如今的798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那个798艺术区,更像是一个休闲娱乐、旅游购物的大卖场。园区内各种商店、咖啡馆、餐饮店云集,画廊也逐渐变成整个园区的附属,甚至成为了形象代言人,其作用就是告诉来到这里的人:这里还有艺术品可以看、可以买。 798艺术节由民办改成官办,虽然资金压力不复存在,但往日的自由与先锋性也随之渐渐淡去。 2013年宋庄艺术节 与798艺术节的命运不同,原本一直都是官方举办的宋庄艺术节今年脱去“官办金身”,重回到民办行列。但近年来一直困挠着宋庄艺术区的文化创意产业转型问题以及艺术区拆迁问题也在重回民办身份后变得更为突出。其实从近两年宋庄艺术节的尴尬局面就能够预见到今日的窘境,原本计划到11月15日结束的宋庄艺术节在还未期限就草草收场:临街的作品在接受了无数的尘埃洗礼和漠视之后统统消失,早年间小堡广场和宋庄街道上随处可见艺术品的盛况也就更加无从谈起。在给参展艺术家以及策展人平添几分尴尬的同时,冷冷清清的艺术节也痛快地扇了曾放出豪言壮语的艺术节策展人一记响亮的耳光。在艺术节筹办之初,今年艺术节的总策划王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策展团队的理念是,由宋庄举办自己的艺术节,而不是由其他人从外部移植而来,办一个与生活工作在宋庄的艺术家没有任何关系的艺术节。”艺术节的纯粹度的确得到了保证,90%以上的参展者均为生活在宋庄的艺术家,也确实呈现出真实的宋庄艺术生态现状。只不过,这个现状呈现得有些惨烈: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艺术节没有盛大的开幕仪式,也没有往年趋之若鹜的观展人群,有的只是一群自娱自乐的理想主义者,一群在现实面前不知道“什么是现实”的“世外高人”。 艺术节缺钱?找土豪啊! 就在众人为如今的798艺术节沦为了一场固定的娱乐演出,以及为宋庄艺术节的消沉而伤感不已的时候,当年犹如“黑马”一般高调杀入艺术界的“艺术长沙”却在时隔两年之后再度高调亮相于湖南。旨在将艺术节做成一个全国性艺术品牌的“艺术长沙”在今年10月19日如期开幕,以周春芽、郭伟、丁乙、向京等艺术家领衔的第四届“艺术长沙”由长沙市人民政府、湖南广播电视台和湖南省文物局共同主办,主展览场地为长沙市博物馆。据本届“艺术长沙”参展人谭国斌介绍,“场馆是我最头疼的问题。湖南这个地方,常常说湖湘文化,可是这么一个大省,没有省美术馆,也没有长沙市美术馆,省博物馆装修,我们最终改到长沙市博物馆。建筑是文革期间的,还挺有意思的,但就是局限性很大,虽然有两千平方米,但能用的空间有限。”几番权衡之下,长沙市博物馆得以首次为当代艺术的大型展览敞开大门。 虽然今年的“艺术长沙”将往年的“收藏家年会”转至岳麓书院,但总花费依然超过了当初的预算。600万元人民币的预算经费虽然无法与当年成都双年展的过千万相比,但在今年艺术节投入普遍缩减的大背景下,“艺术长沙”600万的高投入还是令人感到惊讶。不过较之于同样由谭国斌出资并策划的“2009艺术长沙”中出现的京湘包机“艺术飞行”壮举,今年的“艺术长沙”多少还是显得“寒酸”了一点。缺少了当年的“飞机上的发布会”,今年的“艺术长沙”不管是在媒体关注度方面还是业内反响上,都已经无法与当年的声势浩大同日而语。多少有点走下坡路的“2013艺术长沙”虽然在展览规模上与往届类似,但分割出去的“收藏家年会”在众多拍卖巨头的鼎力支持下,还是抢走了很多关注的目光。 “艺术长沙”虽然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停滞,但持续性的大资金投入依旧聚拢了不少人气,这也给渐入“死循环”的国内其它艺术节提供了不错的参考样本。在投入资金相对匮乏的当代艺术节看来,寻找政府机构的支持固然重要,但找一个肯一直陪伴当代艺术前行的“土豪”无疑是当前更为重要的任务。 别让艺术节沦为当代艺术的心结 当代艺术的崛起催生了艺术新贵阶层,从艺术家到艺术机构再到收藏家,当代艺术在短短的10余年间缔造了众多新的富有人群,但他们在成功地摘取了当代艺术结出的“硕果”之后,肯回过头继续栽树的人却并不多。经营副业、跨行业经营乃至转行的事例越来越多,而不抱任何功利目的支持当代艺术的人群数量明显减少。当代艺术虽然在市场中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但这样的成功毕竟只是少数人的成功。一个艺术门类的兴盛,不能只靠那些站在金字塔顶端的少数人群,而应该着眼于整个领域的健康发展。 艺术节作为当代艺术的特有产物,本应该为当代艺术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而如今,随着市场重心的调整,原本热闹的艺术节开始变得冷清,甚至被一些艺术选秀以及艺术评选活动抢去了风头,实在不能不让人摇头叹息。艺术节是当代艺术的节日,不管她在哪里举办,都应该是一场当代艺术的集体盛宴,而不应该变成固定的、毫无新意的表演。别让曾经热闹的艺术节变成今日艺术家的一大心结。 (文/本刊记者 王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