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野逸画派的革新之风——清代画坛四僧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12-21 17:23:46 | 出版社: 《收藏投资导刊》杂志

文/朱绍良

朱耷-秋山图

石涛(1642一1718年),法名原济,也称作元济、道济。本姓朱,名若极。字石涛,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陈人等,广西全州人。明靖江王之后,出家为僧。拜名僧旅庵本月为师。曾挂单居住敬亭山广教寺13年,游历黄山及南京、扬州、北京等地,中年以后定居扬州。擅画山水、释道人物、兰竹。他的山水不局限于师承派别,以师法历代画家之长,将传统的笔墨技法加以变化,又注重师法自然,并完善表现技法,形成自己独特的画风。笔法酣畅淋漓,凝重沉稳。他的点苔精熟,变化无穷;墨法浓淡干湿,错落有序,极尽变化。构图新奇场面宏阔,局部描绘精细雕琢。人物画线条硬朗,几无断笔,具有北宋李公麟、元代张渥、明代吴彬的遗韵,人物生动准确,可以看出写实手法。

绘画特点,标新立异,反叛传统,“接引松”、“平头树”、“蒲团松”描绘黄山秀美实景真实,堪称中国古代绘画的印象派。用“截取法”描绘场景深邃迷远。他的构图气势撼人,笔情狂悖,淋漓洒脱,具有豪放磅礴的气势。尽管石涛自我意识强烈,处处与董其昌、四王“正统派”相左,无形地树立对立面来参照,其实这也是一种模仿。“正统派”以“平淡天真”为艺术境界,石涛提出艺术的“上乘天然”,这就是殊途同归,仍未跳出“正统派”一脉。

中年以后,石涛受辅国将军博尔都之邀北上京城,到京后梦想着也能像师祖木陈道忞一样,受到帝王接见与封禅,整日游走于权贵之间。与当时皇家文化侍从王原祁的一次合作,还是博尔都撮合而成,这件《竹石图》轴至今收藏于台北故宫。但是,石涛并没有如愿以偿受到康熙皇帝接见,反而受到当朝画坛领袖王原祁的奚落,致使他愤然离京,并在天津“且憨斋”留下名扬天下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卷,在卷中题写与文人画主流派决裂的“宣言”。

石涛中年以后在扬州定居,是他绘画艺术生命完美时期,生活环境、思想境界发生变化。四处游历的生活,结识众多文人、士绅,对石涛的艺术升华起到很大影响。晚年绘画论著《画语录》光芒四射,是他艺术辉煌的写照,是他一生绘画实践的理论升华。这部《画语录》是野逸派的美学指导思想,是指导“扬州八怪”的灯标,它与王原祁《雨窗漫笔》双峰并峙,在美术史上留下宝贵的财富,至今仍是画家们遵循的“宝典”。

石涛绘画早期是师古法,远学李公麟,近学吴彬、丁云鹏,多以释道题材为主,表现出高超的绘画技法。中后期绘画更强调“我自用我法”,笔法无拘无束,构图宏大奇伟。好友李驎的《虬峰集》记载了很多石涛的笔墨变化过程,也介绍了他的生平事迹,以及与周边友人相交往的情况。他的绘画艺术在当时就是荣宠一时,很多达官贵人,相继出题索画。例如:博尔都、周亮工等人,定居扬州以后,更受到扬州盐商的抬爱,红极一时。

石涛的绘画艺术,在当时的朝外,受到扬州八怪的追捧、竞相临仿;金陵画派、黄山画派也受到他的影响。如梅清、龚贤、戴本孝、李鱓、黄慎等人。清末民初,石涛的追随者更多,如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傅抱石等人,更有甚者是傅抱石,将名字都改为“抱石”,这些人在民国时期掀起一股石涛之法的“大写意”画风。新中国成立后,石涛的绘画思想受到推崇,那具有颠覆性的画风,是大江南北画家们的楷模。

《松泉高士图》轴系周亮工命题之作,石涛用马夏笔法绘制,曾为周亮工编《七十二侯印谱》的李渡(仙舟)递藏,又经过铁舟所题诗堂。这幅画是石涛纯用减笔所绘,“回”字纹的石头画法,可以看出他的自家笔墨,人物画法是他典型的风格,是他早年的作品。《巢湖图》轴,可以看到石涛笔法的本来面貌,也属于他典型的画风,疏松之间构图严谨,属于他上乘的作品。

1  2  


下一页书画印刷品,究竟乱真到几许上一页纯粹的绘画者——读晨晓画作有感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收藏投资导刊第五十六期
· 纯粹的绘画者——读晨晓画作有感
· 野逸画派的革新之风——清代画坛四僧
· 书画印刷品,究竟乱真到几许
· 秋拍的“亿元拍品”哪去了?
· 拍卖行要“拍”还是要“卖”
· 拍卖公司的那些“楼”
· 名人效应的艺术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