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偷窥与角色的置换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9-29 11:18:32 |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角色的调换,有一种调皮的意味,同时也是最能引起对方注意的方式,行为者与观众的身份转换往往更强烈地抓住了对方,牵引着观众向艺术家设计的思路走,这种互动效果事半功倍。艺术家按着事先想好的方式与观众对话,营造一种特别的氛围,让观众进入一种状态,或者在他们完全醒悟后进入了另一种状态,这种让人吃惊的陷阱,是需要用机智来经营的。当通过一段经历,突然你发现你成了他者,并以他者的视线与立场,观察事情与判断事物,这是一种极大的刺激!而你完全被安排进另一种角色,这一切对你是全新的考验与挑战。

无疑,这种方式可以最大范围地调动双边的互动,设身处地、深刻地思索,因而这整个事件与你与他与我们都有直接的关联了。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牵连,重点是你被卷进了事件当中,有了切身利益。在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谈到私密时说道:“实际上正是在我泄露私生活的时候,我才表现得最充分:不是冒着暴露‘丑闻’的风险,而是因为在我的想象物的最隐秘中介绍了想象物。” 也有许多艺术家在行为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最原始的好奇,偷窃式的叙述性故事。艺术家营造一种空间与气氛,在这种状况下再使自我抽身而出,而使观众由被动变成主动,或是由客体变成主体,这样视角的调换更能刺激观众的参与。举一个有趣的这类作品的例子,女性艺术家克丽斯特菲克(Elke Krystufek)在维也纳的一个群展开幕式上,发表了一件作品名叫《满足》(Satisfaction),她布置了一个如日常生活家中洗浴间的一角,在这里,她旁若无人地泡在浴缸里,如平时生活中一样洗起澡来,观众从透明的玻璃可以看到她的一举一动。过一会,她躺在床垫上开始手淫,用电动性具自己玩起来了,如同没人在场一样。这时观众会突然感觉到在偷窥别人的隐私,观众有些措手不及,但这场面和细节又那样让人想看下去,这时,观众的反应变成了主角,里面与外面的角色完全变了个样,主体与客体大大地换了个角度。

在这里我们不仅为这位女性艺术家的无畏与勇敢表示敬意。这件看似“黄色”的作品,实际上很真实地反映了当代人的,也许是全人类的任何时期的“性隐私”,实际上是很有代表性的表现,大多人都隐埋性,这也是每个人的权利,很少有人有勇气将隐私公布于众。据统计90%的男人手淫,60%以上的女人有相同的情况。但这是一般人的生活情景,艺术家在这里重述出来,让大家一起注视个人的私密空间,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共同的东西。正如福柯(Michel Foucault)所说:“性神力从来就是我们无法解决和超越的迷,其产生的窘境和烦恼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力和承受力。越是如此,我们越要寻找解决办法,越要鼓足勇气冲撞性的迷笼。

性领域是我们在寻找真理时无法回避的,它潜藏着真理,又因性欲及现实而被反复激活,真理得以逐渐彰显。”性是公众共通的主题,是艺术家常常涉及的表现地域,也是最能引起争议的议题,“性意识对福柯而言不仅是对性的思索,它还与观念,与对肉体的意识,与肉体以外更大的圆相交。他研究的是生命的政治技术。” 幸鑫在2011年威尼斯双年展时以一个月为期限将自己囚禁起来,将艺术家的表现身份转换成一个被审视的对象,一个代表当今暴发的中国艺术家或是一个中国人的形象,给人们提供一个仔细琢磨的风景,彻底展现这个本世纪能够呼风唤雨,带来黄色灾难的活的形象标本。幸鑫应“个人结构”(Personal Structures)主题展邀请参加这个展览,这个由荷兰策展人卡琳•德容(Karlyn De Jongh)和莎拉•戈尔德(Sarah Gold)策划的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平行展,从参展艺术家可见之学术质量之高。参展的有来自12个国家的28位艺术家的作品,其中包括塞尔维亚的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美国的卡尔•安德烈(Carl Andre)、约瑟夫•科苏斯(Joseph Kosuth)、劳伦斯•维纳(Lawrence Weiner),日本的远藤利克(Toshikatsu Endo),韩国的李禹焕(Lee Ufan),奥地利的赫尔曼•尼奇(Hermann Nitsch)等。作为一个年轻的新一代的中国行为艺术家能有此殊荣跻身于此,我们足以要向幸鑫祝贺了。

幸鑫在他作品的介绍中说:“《2011年,在一个西方的展览上展出我自己》是一个现场:我被锁在一间约五平方米,有着如监狱般的铁栅栏门的房间里。

我穿着笔挺的西裤,赤裸着上身,西服、衬衣、领带、礼帽、钱夹、墨镜、手表整齐地摆放在房间一角(我穿戴的所有东西都是世界顶级名牌,但都是“A货”)。每天,在展馆开放的时间段我就这么待在那里,什么也不干,人们可以随意观看我,一个中国艺术家,一个中国人。傍晚,我穿戴整齐离开房间,人们仍旧可以随意观看我,我依然是作品本身。展示持续30天。” 另一类的身份转换是行为艺术家直接与生活中的其他行业的人调换身份,在相对的一段时间里发生的行为互动。由此,互相体验对方的位置与生活状态,这种调换角色的互动,是一种最直接的互动方式。玛丽亚•阿布拉莫维奇的一件行为作品是她与一个妓女互换身份一周,她让妓女在她的展览开幕式上出现,而自己却关在妓女平时工作的玻璃窗的房间中。两个人两种天地,生活在同一个时空中,如此不同的生活经历,二者互相体验与了解对方,这是一个重视体验与经历的作品。

玛丽亚•阿布拉莫维奇的作品常常有这种对自身挑战的因素,她的作品的力度大都是在与观众的互动中强烈地产生出来的结果。她早期的作品《和谐0》(Rhythm 0)就是将自己的身体放于被动位置,她在桌上放了72种物品,随观众任意对其使用,她用自己身体面对的危险,完全依从观众的反应。中国行为艺术家苍鑫的一组行为艺术照片也是运用了这个手法,他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背景下互换衣物或外装,并立在一起拍照,当一系列这样的照片作品摆出来,就点明了艺术家的用意,他是要借用不同人的身份特征,用社会中不同地位的人,构建他的作品。从他的照片中我们看到他接触过许多人,男女老少,高雅与平庸,他与他们接近,并做了许多交流与沟通,最后以咔嚓一声了结心愿。艺术家在进行这类作品的创作时,我们不难想象他们的思考,他(她)是本着对他者的好奇与关怀去接近对方的,由此也深切地体验生活中不同的人因不同的处境而有所不同,了解他人也更利于了解自己,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在暗自琢磨,“如果那个遇难者是我?”或者“他如此劳累,如果这人换成了我怎么办?”这类问题的自我发问。人生有许多无法解说的疑问,人同样来到世界,而命运却是如此不同!我们无法改变人生,我们感叹世事无常。而行为艺术家用这种将心比心的方式进行体验,无疑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具有面对生活宽厚的胸怀。

下一页正文一上一页如何将行为艺术的治疗效益扩大和延伸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正文二
与艺术家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