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精英阶层的艺术再教育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8-01 16:31:31 | 出版社: 《艺术银行》

研修班带来什么?

经过几年的研修班热潮,如今完成学业者也不在少数,学员们是否从这些长短不一的课程中得到了自己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是无数“持币观望”的准学员们关心的问题。

接受了本刊专访的赵孝萱(详细专访见后文),原为台湾辅仁大学文学系副教授,后因个人爱好兴趣,不远千里北上参加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品鉴赏与市场、收藏管理研究生主要课程进修班,在课程结束后,她随即投入北京的艺术市场,先后曾担任画廊经理、博览会艺术总监等职位;而现在任邦文艺术投资公司学术部总监的她也将自己事业的触角伸向了艺术教育行业,为某高档社区艺术中心的孩子家长开设艺术品收藏与投资的课程,可谓学以致用。而参加过研修班,像她一样成为艺术市场高端从业人员的并不在少数,综合他们过去的工作经验及人脉,再加上接受过艺术市场类专门教育,使得这类人才在艺术市场颇受关注。

而多数藏家也表示在参加过研修班后受益匪浅,像是曾经担任过4个公司的董事长的韩先生,有二十几年的艺术品收藏经验,退休后为了加强收藏方面的知识及修养,他选择参加清华大学办的艺术品投资经营与鉴赏高级研修班,他认为自己过去接触到的专家都是过于市场化的,而参加清华大学办的研修班,除了增加市场知识外,还可以通过与文博界的专家接触,了解到更多的收藏与鉴定知识。

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选择适合自己的研修班进行学习,的确可以在短期内达到一定的知识与经验累积。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并非人人都满意这些纷纷上马的研修班——高昂的学费与短暂的授课时间在很多人看来并不具有太高的性价比,其中的鸡肋课程过多也会让学员们感到这钱花得有点“冤”;某些研修班宣传中所承诺的专家教授授课等也并不能全部实现,而那些疲于奔命赶场于各个研修班的专家教授们所讲述的部分内容也显得软弱无力、充满水分;有些研修班敛钱面目过于明显,走马观花式的课程往往让学员们大呼上当……我们并不提倡盲目地选择去研修班学习,毕竟有很多实战经验是课堂中无法得来的,所以在面对火暴的艺术市场、琳琅满目的艺术研修班的时候,手握学费的人们千万不要被冲昏头脑,分析自己的实际条件,审视自己对于艺术的目的与需求,考察学校课程设置等都要成为自己选择研修班的重要参考依据。

也许研修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但目前艺术再教育的培训项目,在内地方兴未艾,其发展前景也颇为可观。这让人跨界联想到15年来内地健身行业的大发展。2000年之前,内地的健身房少得可怜。大家觉得花那么多钱去一个房间里跑步,理念上想不通。现在情况则大不一样,人人都意识到健康的重要。大多数人已愿意花钱,也花得起钱去享受专业的健身服务。十多年的时间而已,这种消费观已深入人心。同理,今天的人们开始学习艺术鉴赏、摸索艺术品收藏、尝试艺术品投资。毕竟,审美是每个人的本能需求。衣食无忧后,我们还要消费什么呢?

1  2  3  


下一页节选上一页教育方观点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艺术银行》第五期
· 李栩慧:教育推动人生转型
· 凌鸥:泡在博物馆里学艺术
· 史密森尼教育中心
· 徐行:学院功底助我领跑艺术
· 精英阶层的艺术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