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孔令楠:希望有更好的展览机会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7-09 09:04:18 | 出版社: 《艺术银行》杂志

真正理解的人不多

孔令楠曾说没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理解她的创作和思考。其作品或从庄子故事中引申,或从一个物象抽离出来。画面广阔的旷野山峦中,人物姿态暧昧而模糊,或打斗或欢爱,或喜悦或悲哀。她说:“这千变万化的现象世界,看似有物理规律可循,实则永远无法穷尽。人向荒野求索,期望发现恒定的真理,最终找到的是我们自己。”

虽然孔令楠并不期望有更多人理解她的作品,但却希望了解藏家是怎样的人。孔令楠并不太清楚作品售出之后的状况,但她非常希望知道都是干什么的人在收藏什么样的作品,作品都与什么样的人发生了共鸣。艺术家一方面将艺术品与艺术分离看待,另一面也有失去画作的无奈和对画作去向的惦记。她一方面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进入专业藏家的视野,另一方面又理想地期望作品可以找到真心懂它、喜欢它的主人。“专业藏家肯定是业界认可的,这样作品也会得到认可;真心喜欢我作品的人,即使不是专业的藏家,但喜欢并把我的作品放在家里欣赏,他会很高兴,我也会很高兴。”

理想的状态是,作品能够在更大的接受面上被更多的人看到并收藏,不论是国内的大小藏家、机构还是在国外。或许一种平衡是她想要追求的,她更为理想而理性地看待作品与自己之后的道路。“我对自己的创作是比较有计划把控的,我自觉性也很高。画画其实是很耗时间的,如果不断地画,用什么时间读书,用什么时间去看自己想看的东西?普通人工作一段时间,还是要休息,艺术家更要和作品保持距离。”在孔令楠的创作过程中,她会用半小时时间去绘制两条短线,她会用很长时间以做草稿的方式安排好画面中的各个元素,她会找到各种材料反复实验确定最终装置作品的呈现。

孔令楠的作品需要一些更为安静的解读方式,也更需要被准确地传达给公众。画廊在公众传达和教育方面的职能或许还并没有成熟,这或许造成了更多的误读和言语上的增值,以至于脱离了艺术家本身的理念,这或许也是孔令楠所说的真正理解她的想法之人很少的原因。

希望有更好的展览机会

孔令楠一出道就直接站在了一个较高的平台上,她重视作品会在怎样的平台展出,重视作品的可读性与接受度,从开始想找到展览机会,到现在希冀更好的展览平台,孔令楠逐渐对自己提高了要求。画廊与艺术家的关系通常会被形容为共同成长,如果一方跟不上另一方的进度,那么维系这种关系的纽带就会变得脆弱,更有说法将二者形容为恋爱或婚姻的关系。年轻的杨画廊与青年艺术家孔令楠最初是在机遇大好的状况下一拍即合的,但好机会并不总会降临。画廊目前主要以参加博览会打开知名度,但是好的艺术博览会门槛较高,如果画廊不能够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进入到更高层次的艺术博览会,就不能给艺术家提供更大的平台。

在某种意义上讲,画廊与艺术家既共同成长,又相互帮助对方成长,而在这一过程中,交流与沟通就显得格外必要,画廊整体的气质,艺术家意图呈现的创作乃至个人气质和状态,都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画廊予以呈现,交往的顺畅会使得艺术家的形象和画廊的专业姿态一同突显出来。

1  2  


下一页杨大宇:80后藏家在行动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艺术银行》第六期
· 孔令楠:希望有更好的展览机会
· 杨大宇:80后藏家在行动
· 李东妊:热爱成就收藏
· 房方:要用资产的零头去买作品
· 烟囱:遇到一个人很重要
· 黄静远:享受多样身份
· 张晓刚:我不是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