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杨大宇:80后藏家在行动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7-05 16:30:00 | 出版社: 《艺术银行》杂志

文_刘佼

杨大宇偏爱内向型艺术家的作品,康海涛、卢征远、于艾君等艺术家的名字频频出现在他的购买清单中。作为“80后”藏家,他享受着与年轻艺术家一起成长的快乐。

收藏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满足

杨大宇,1981年出生,从小接触绘画,曾在少年时期拿到全国性奖项。尽管后来并没有顺着艺术道路走下去,但内心对艺术的热爱却从未熄灭,长大后略有资金积蓄,他就开始陆续购买艺术作品,门类丰富。2009年杨大宇从美国回国后,进入了一家外企工作,生活状态逐渐稳定下来,而就在这时他在朋友的引见下认识了一位经营画廊的朋友,买下了第一件年轻艺术家作品——吴海洲的《长椅》,从此喜欢上当代艺术,一发不可收拾。两年多下来,年轻艺术家的藏品尽管未成体系,却也开始小有规模。

吴海洲-长椅--纸板丙烯-64×84cm-2010

杨大宇喜欢年轻艺术家作品的理由有三:第一,艺术创作折射出的是时代的烙印,杨大宇是“80后”,与他年纪相当的艺术家们基本生长在同样的历史大环境下,他们的作品更容易引起共鸣——“而且艺术的魅力在于可以通过非常规的表现方式和视角让我重新审视当下的生活,时不时还有些心灵上的小碰撞”;第二,杨大宇很享受收藏购买的这个过程,性格开朗的他通过买画,开始跟艺术家接触,与他们相谈甚欢,也了解到了很多艺术创作背后的故事;第三,与传统书画比起来,年轻艺术家作品的价格一般处于低位,购买压力不大。

专业画廊意见与私下学习

杨大宇平时会花一点时间去画廊看他们为艺术家办的展览,这样的过程里他可以比较充分地去了解艺术家的作品风格与创作理念,他也会去跟画廊老板交流,听他们对年轻艺术家的介绍和分析。所以大多数时候他都是选择从画廊购入艺术作品。他认为专业的画廊会为艺术家找到合适的定位以及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经过画廊的筛选,以展览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的大部分都会是有着良好发展前景的年轻艺术家。况且,专业画廊的“售后服务”也都颇为贴心周到,“我家太热了,作品摆放其中,让我担心会有损坏”,所以除了挂在家中的四五张作品外,杨大宇的大部分藏品就都存放在售出作品的画廊的仓库中。

但在收藏中,除了画廊的推荐外,杨大宇私下里也会做不少功课,他的想法是:“无论任何收藏,学习都很重要。除了对美术史的学习,多参观博物馆、画廊,多去拍场练练手这些基本功之外,跟画廊、博物馆、拍卖公司等艺术机构的专业人士多交流也很重要。”年轻艺术家作品的购买风险很高,这更让杨大宇不敢怠慢学习——尽管不是以投资为目的,但没有藏家愿意买入“没有下文”的艺术家的作品——这是对自己眼光的培训。

于艾君-玩火系列-多种纸上水墨、墨水、甘油、油脂和稀释剂-2011

希望以后可以办收藏品展览

目前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已经占到杨大宇收藏的60%,每年他花费在年轻艺术家作品上的资金大概在几十万元左右。杨大宇在谈到投入资金的回报时有着自己的考量,出于个人喜好的购买对他来讲,收益是金钱难以带来的快乐:“买画可以带来精神上享受和感悟,以消费的心态买画自然稳赚不赔。无论市场上的价格如何波动,当你不经意间看到挂在自己客厅的那张心仪之作,发出会心的微笑也就足够!”

杨大宇经过这几年的收藏体会,觉得收藏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是随着自己知识的积累和艺术素养不断提高的,所以他对于未来的收藏体系的规划也在不断加深和改变,慢慢摸索中。他说,收藏就如培养贵族一样,需要几代人的传承与积累。他开了一个头,希望能够坚持下去,过几年可以给自己的收藏办一个展览,是目前他的计划之一。

下一页李东妊:热爱成就收藏上一页孔令楠:希望有更好的展览机会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艺术银行》第六期
· 孔令楠:希望有更好的展览机会
· 杨大宇:80后藏家在行动
· 李东妊:热爱成就收藏
· 房方:要用资产的零头去买作品
· 烟囱:遇到一个人很重要
· 黄静远:享受多样身份
· 张晓刚:我不是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