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对新生物的迷恋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6-12 11:13:42 |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0年,我兼任在波士顿出版的人文杂志《倾向》的艺术版编辑,那一期(总第13期)我邀请了中国当代颇具影响力的几位艺术家对当时他们各自的艺术状态与观点作一次自述,他们包括蔡国强、徐冰、张洹、陈丹青、王克平等人……其中也包括李山自述。现在看来这是一个很好的世纪之交时期艺术家的心理、状态、关注点、所处环境的文本。

李山谈些什么呢?“鱼和蝴蝶的故事”——对其1998年做的一件生物艺术作品作了追述,同时进一步阐述了他的生物艺术观点与对生物艺术的认识……为此,我为“鱼和蝴蝶的故事”特别加了一段编者按,因为他的思考太与众不同,抑或太超前。

2000年,人类刚刚由物理学世纪迈入生物学世纪,中国当代艺术已经引起全世界关注。徐冰创立了新英语书法,张洹正迅速崛起,蔡国强已如日中天……但是对于李山谈的生物艺术,几乎整个艺术界还处于懵懵懂懂,因为这还不是一个艺术问题,是整个知识结构、观念需要调整的问题。那时,唯一能与其对应的艺术家是美籍巴西艺术家爱德华多•卡茨(Edwardo Kac),2000年,他已培育了一只改变基因的荧光兔,但在1998年,卡茨还在热衷于数字生物的实验……

“鱼和蝴蝶的故事”是李山对其基因重组的生物艺术方案的第一次实施,虽然由于技术原因,还只能作为方案呈示……

1999年开始,李山完成了一系列电脑合成生物艺术图像作品,同时也是不同生物基因合成的方案。2006年,我在纽约为李山策划了一个名为“阅读”的个展。由于这批方案的延续,促成了2007年“南瓜计划”活的实物的诞生。

2012年底,台北当代艺术馆将为李山做个展。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幅生物艺术草图是这个展览的作品之一,它由100个基因片段组成,当我再次阅读这幅草图时,我发觉李山对生物艺术的关注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第一次是实物呈现,而后是电脑合成呈现。如果说前两次李山的关注点是两个不同物种之间的基因重组,而眼前这件作品,则是李山所构想的人造基因草图,这些草图和方案将在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实验室中完成。自美国科学家凡特(Craig Venter)2008年宣布人造生命成功诞生之日起,未来生命可以被设计已经进入时间表,李山开始关注新生物的创造。对于转基因和基因合成,新物种的样式似乎更让李山着迷。随着气候与环境的变化,世界上每天都有知名和不知名的物种消失,自然对物种的淘汰是不可逆转的,人为的破坏也大大加速了某些物种的濒危。人造物种已经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课题。

对科学家来说,这是一个功能性的设计;对艺术家来说,这则是全新的视觉设计。但不管怎样,上帝已不再是唯一的造物主,当人造物种在艺术家的参与下、在凡特或其他科学家的实验室诞生时,21世纪就多了一种生物形态,那就是第二自然。第二自然也许离今日的我们还有些遥远,因为它涉及太多的法律、伦理、遗传、生态等问题,但李山已经在着手这张蓝图了,就像20世纪末诞生的生物艺术无人问津,今天已上了维基百科条目,那么二三十年后的今天呢?李山笔下的生物原型难道就不会复活吗?

                                                               平杰

                                                                   2012年5月于工作室101

上一页对新生物的迷恋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前言
对新生物的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