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第三章 粤地漂徙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1-21 13:30:32 |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7年,苗子夫妇在香港中文大学

黄苗子来重庆后,一直借住在中央通讯社摄影部主任罗寄梅家里。某个周六,著名画家赵望云因为要在中苏文化协会办展览,从自己家,也就是离重庆不远的璧山县运来了一百幅画,暂时寄放在苗子的房间里,以便周一送到会场去。第二天早晨,苗子将门锁好后,同特伟(漫画家,解放后任上海美术制片厂厂长)、宣文杰一起去了赖家桥,商谈漫画宣传队的相关事项。九点左右,苗子已经兴高采烈地坐上了大卡车,与日本在华反战同盟的同志们一起引吭高歌,豪情万丈。但很快就又响起了警报声,日本的飞机数十成百地呼啸而来,大家只好先找地方藏身。好容易捱到下午三点左右,警报终于解除,苗子开始急匆匆地往家里赶。还隔着老远,便看见房子已经塌了。…… 废墟上火光熊熊,烟雾弥漫,应该是中了日本飞机投掷的燃烧弹。至于那凝聚了赵望云心血的一百幅画,自然也片纸无存了。当天晚上,黄苗子被特伟带着,俩人一起在中苏文化协会的会议桌上躺了一宿。即使在夜间,被白天三十八度高温炙烤过的会议桌依然温热灼人;房间里异常沉寂,感觉不到些微的空气流动;初夏的蚊虫异常猖獗,苗子几乎一夜没能合眼。一直到了次日清晨,才略微感觉几分凉适;苗子却再无半点睡意,从会议桌上一跃而起,一看时间正好六点。他记起今天是周一,应该要去办公室。拿着叶浅予送给他的皮夹克和面巾,衣袋里挂把牙刷,苗子孑然一身地走出了协会大门。枣子岚垭一带皆是颓垣败瓦,苗子边走边看,突然凄凉起来,寻思着今晚该去哪里住宿;参加抗战工作八年多,他头一次真切地觉得自己也成了“难民”。事后,在给郁风的信中,苗子提到了这次“劫难”。信被郁风摘要后发表在《耕耘》第二期上,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郁风与黄苗子之间的首次通信: ……计用具衣被之失,殊无所措,半年以来,置书满架,火之可以复购,亦不为意,独去年日记一册,六七月来所写读书笔记三万字,陈烟桥寄存待印之稿《论木刻与绘画》四万余字,李桦、张仃之速写稿,以及照片信件等,一一焚毁无存,殊堪痛惜!但一转念,此仇此恨,原属于整个民族仇恨之一纤维……上海我失去一批书,广州失去书画不少,这是第三次了。我曾以‘我们年纪还很轻’ 这句话来安慰被炸的同伴,也安慰我自己,文稿还可以再写,除了朋友们和作品我抱着无限的愧歉之外,真是绝不介意。 ……

信件里没有谈及儿女私情,只是冷静、客观地向人们展示了“陪都”重庆在抗战时期的一个侧影。杂志出版后,一些关心苗子状况的朋友,包括郁风在内,纷纷主动给他寄去了书籍和物品。

1  2  3  4  


下一页第四章 山城姻缘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节选二
第三章 粤地漂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