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香港漫画家聚会 1940 年,吴铁成调任国民党中央海外部部长,代表蒋介石办理对外、对侨事务,黄苗子也随之迁任部长室总干事,并兼任国民党在香港创办的《国民日报》的挂名经理。在郁风去香港不久,为处理报纸的相关事宜,苗子也来到了香港。苗子父亲创办的中华中学,位于沿海的半山。1938 年,黄冷观去世后,苗子的大哥黄祖芬,便遵从父亲的遗愿,接过了掌管学校的重任。距离当年和大哥在码头话别,一晃已经七年有余,苗子内心的唏嘘,可想而知。郁风来到香港后,一直借宿在朋友家里,过着“游击战”般的生活。苗子得知后,立刻安排她住进了哥哥家。俩人的关系由此更亲近了一层。在半山学士台、桃李台,一时间名流荟萃、笑语喧哗。张光宇兄弟两家,徐迟一家三口,叶灵凤一家,以及众星拱月的叶浅予,单身汉丁聪、冯亦代等都聚居在这里。这些艺术家们,或者从上海,或者从广州、武汉、重庆等地过来,在这里暂时立住了脚:戴望舒负责主编《星岛日报》的“星座”副刊,张光宇、张正宇兄弟负责主编《星岛日报》的画刊,叶浅予主编和出版《今日中国》英文版,丁聪担任《大地》的编辑和《今日中国》的编务…… 在香港安定下来后,漫画家们开始寻思联合一些作家,办一本图文并茂的同仁刊物。当时,香港本地只出版有摄影画报和一些娱乐性、广告性杂志,在纯文艺刊物方面还是空白。这个想法一经提出,即刻得到广泛赞同。正逢夏衍从桂林过来为《救亡日报》购置印刷器材,在郁风的张罗下,黄苗子、叶灵凤、叶浅予、张光宇、徐迟、冯亦代、丁聪等人一起在中华阁载茶室和夏衍碰了面。大家各抒己见,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很快达成一致:叶浅予负责的画报有外汇盈余,可以投一点资;郁风因为刚到香港,有些空闲,便被指定为主编;叶灵凤、徐迟、郁风负责看稿;至于发稿,跑印刷厂,开邮箱,拆信回信,算稿费等杂务,则主要由郁风承担。又经过几次协商后,刊物的名称被确定为《耕耘》。因为黄苗子的身份比较特殊,也就很自然地成了为《耕耘》捐款最多的人。香港的出版法规定,登记刊物要缴纳三千元港币的保证金。为便于登记,大家一致建议由苗子担任刊物的发行人,不想登记依然受阻。苗子转而找到了一家印刷厂帮忙承印,谎称刊物是在桂林编辑、印刷、出版,然后邮运到香港出售,这样就避开了登记手续。在筹备《耕耘》的同时,郁风也在《星岛日报》担任画刊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