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第四章 山城姻缘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1-21 13:12:10 |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苗子夫妇婚礼合影

1943 年5 月17 日,郁风和妹妹郁怡民、友人萨空了正在街上走着,突然,一辆吉普车猛地停在了他们身侧。车上跳下两个人,一左一右架起萨空了的胳膊便不由分说地开始往车上拽。等郁风她们回过神来,吉普车已经载着萨空了扬长而去。郁风让妹妹赶紧去通知萨空了的女儿,自己则去找欧阳予倩。萨空了是郁风的旧相识。郁风在北平大学读书时,萨空了也正好在北平大学西画系教授美术史。风度翩翩的萨空了在校园里很受女孩子们欢迎。在桂林,萨空了的职责主要是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民主同盟前身)接待外国记者,被国民党特务系统视为眼中钉。郁风找到欧阳予倩后,又和欧阳予倩一起去拜访了梁漱溟,共商解救之策。萨空了的遇难,意味着和他关系密切的郁风也有可能随时被捕。在友人们的劝说下,郁风悄悄离开桂林,去了重庆。在重庆,郁风找到了夏衍,并在夏衍安排下见到了驻重庆的中共领导人周恩来。郁风的激动溢于言表。她不失时机地向周恩来表示:希望能去延安。这个想法遭到了大家的反对,他们建议郁风留在国统区,说这里也有许多事情要做。在重庆,郁风见到了相别多时的黄苗子;虽说相识已有七个年头,俩人的关系却一直停留在不温不火的状态。郁风性情直率、张扬,打小就爱在男生堆里混,颇有几分豪气;比起大多数女生的扭捏,男生的做派更让她觉得舒服痛快。到了晚年,郁风回忆:“我有一个想法,男女之间除了爱情之外,有没有友谊?但总是失败。一是,周围经常有人窃窃私语,议论纷纷,很难继续下去;二是对方并不想只当朋友,往往有进一步的想法,不限于友谊,我也就只好赶紧躲开。” 丁聪、叶浅予等老朋友也辗转来到了重庆。

1942 年,这些艺术家们筹办了《香港的受难》专题展,郁风也是参与者之一。随着迁徙到“陪都”的文化人越来越多,衣食住行成了他们急需解决的头等大事。 1943 年7 月,夏衍的妻子带着子女来到了重庆。在这之前,夏衍一直挤住在文工会的会客室;如今,一下子多出了三个人,老地方显然是住不下了。缅甸华侨唐瑜得知后,特地在临江路附近的一所大杂院里为夏衍一家腾出了一间小屋。随后,唐瑜卖掉了胞兄送给他的半只金梳,在中一路下坡盖了两间“捆绑房子”(一种泥墙、竹架的特殊建筑,重庆穷人在战时赖以栖身),自己和夏衍各住一间。新建的“捆绑房子”没有门牌,为方便邮差辨认,夏衍在屋前竖起了一块木牌,上书两个大字:“依庐”。夏衍一家在“依庐”一直居住到抗战胜利;《戏剧春秋》、《离离草》、《芳草天涯》等剧本都诞生在这里。唐瑜是左联成员之一,笔名“阿朗”,据说为了躲避包办婚姻而来到上海。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曾在潘汉年、夏衍等人的指导下主编过《电影新地》、《小小画报》、《联华画报》、《银座》等报刊。

1  2  3  4  5  


下一页山城姻缘上一页第三章 粤地漂徙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节选二
第三章 粤地漂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