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艺术的我,很知性吧!” “花了几十万美元买了这个作品的我,是个有趣的家伙吧?” 在西方的美术世界里,艺术是无法与这种社交界特有的炫耀或竞争的气氛切割的。如果不学习这样的背景,我觉得一般人没有办法看到艺术作品真正的价值。没错,不过就是有钱人的无聊游戏,但如果你对这种事情嗤之以鼻的话,那就请不要对于国际的评价标准有任何意见。 譬如说,开出六千八百万日元的价格买我的作品的买主,是一对快八十岁,已经卖掉公司而隐居的老夫妻。 同一件作品之前的拥有者是年轻的IT企业总裁,他很开心地跟我说:“因为卖掉了你的作品,我可以买上百件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了!” 在美国的富裕阶层里,会因为购买高评价的艺术作品,在社会上获得尊敬,并被认为是“成功者”。这些人,就是生意的对象。 当然有奖励富裕阶层人士购买艺术作品的制度跟法律。在美国,事业成功的人,都会认为有义务要贡献社会;像这样的成功者,在考虑回馈社会时,选择的项目之一,就包含了援助美术馆,也就是购买艺术作品,然后捐赠给美术馆。 为了避免将品位糟糕的东西硬塞给美术馆,美术馆的策展人,也会在收藏家购买作品之前给一些建议。 收藏家买了好东西,除了可以展现自我品位,“捐赠的作品金额,也会成为免扣税的对象”,这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欧美的艺术环境与日本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日本,会被当成固定资产征扣税金的艺术品(所以大家都偷偷地拥有艺术品),在美国变成了免扣税的对象,因此艺术作品买卖变得很兴盛也是理所当然的。 因为富裕阶层要购买有价值的安全牌作品,所以也有专门评估的艺术顾问评断“这个作品是否有价值”,同时顾问也在买卖的现场,创造着“作品的故事”。 对收藏家而言,越让他们烦恼的东西他们就越想要。 收藏家就像是在下注买卖,所以商品必须要有故事,让他们觉得值得用金钱去下赌注;拍卖公司则是跟想要购买的买主进行一场又一场仔细的午餐会议。 “能够获取那个美丽日本女子芳心的到底会是谁?” 用购买欲、征服欲、胜利欲等刺激欲望的语言炒热市场的,就是这些艺术拍卖相关人士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