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艺术批评隐含的特殊格局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7-26 13:54:29 | 出版社: 广东时代传媒有限公司

《收藏•拍卖》:在采访中,有人认为艺评人是一名知识分子的角色,“艺术评论是知识论辩后的文字生产结果——对美学、创作、机构批判、文化政策、艺术生产环境、国际思潮的激辩、激荡,艺术评论的生成无法独立于艺术的生产环节,它是在面对整体的艺术生产环境中,以文字为媒材,经由交流与思辨后所回应的产出。”您如何看待这个观点?中国的艺评人在当代艺术中是怎样的角色?在社会上呢?在美国社会,艺评人又是怎样的角色?

安静:我基本上同意此观点,只能补充一句:中国艺术批评是隐含着特殊的局限(政治、关系网等)。但我不认为艺术评论家在任何社会上会有多少影响,至少它的影响小于艺术作品。艺术批评或评论要作为艺术家的镜子,作为社会的人观看艺术的千里眼,帮他们看艺术在社会背景里的关系,同时也要作为的显微镜去帮大家分析艺术家、作品、实践等。最客观的批评态度应该得到最广泛的社会欢迎。整个艺术行业本身在中国是非常边缘化的,全世界也是这样状况,但是中国艺术作品也有一、两件曾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比如罗中立的《父亲》。

《收藏•拍卖》:您强调独立的态度对于艺评人尤其重要,这是否涉及到艺评人职业道德的问题?在美国,艺评人是否也会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安静:生存在今天社会里本来就不容易,而在发展经济的情况下,任何行业会有职业道德的问题。美国也有,只是艺术评论已经达到了规范,有些事情大家就不认可。两个国家的情况也很相似,只是程度上不一样。就像我刚才说的,很难维持独立生活,我所认识的纯粹评论家很少,都是在纽约的同事,我认识的“独立”评论家几乎都有学院在背后支持,或者自己有不错的家底。很多年来,我靠翻译维持自己的生活,在artforum.com.cn做编辑以前,写评论只能作为业余爱好,而没有把它视为自己职业。我相信中国的很多评论家也是类似的情况。

《收藏•拍卖》:在您看来,艺术评论在美国存在着怎样的行业规范?

安静:规范总是由时间的累积而定的,美国的艺术批评规范在不少程度上受了Artforum杂志的影响。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也没有关于艺术批评的标准,它是由各种艺术家自己写作和艺术理论家而逐渐形成的。我相信,就像瓦萨里与张彦远的写作方式不同一样,不同的文化背景也会产生独特的批评方式,这已经在中国发生。

《收藏•拍卖》:Artforum是如何影响了美国的艺术批评规范?它为批评家提供一个怎样的平台,或者说它是如何建立自身的权威与学术影响力?

安静:Artforum自1962年成立以来,就是保持独立的态度,让艺术家、批评家写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没有讨好广告商或画廊。一开始画廊等人当然很生气,因为没有他们的信息;后来杂志被认为反映一种真正独立观点的时候,曾经生气的画廊人却更想进入它的评论部分。所以它成为属于艺术家的杂志,只谈艺术家与批评家真的感兴趣的话题,与商业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需要漫长的过程,也许在中国生活的人已经习惯了这么快的速度,习惯于事情马上得到结果。

《收藏•拍卖》:您觉得中国的艺术评论存在哪些迫切的问题?

安静:国际视野对于中国评论家来说很重要,数码时代的特点就是信息的迅速传播,而不同语言已经不是太大的障碍,我希望中国的评论家更多考虑国际的观众,考虑到他们已经是国际性讨论的一部分。虽然国内有它特殊情况需要本地评论家来对付,但当代艺术的世界需要听到更多的中国评论家的声音。尤其在当下,不能再拿出“不同价值观”的说法来回避关键问题。 拿我的现在工作的网站为例,只要评论家诚恳想参加这种国际性讨论,我不会阻挡任何人的评论家看法,甚至与我自己很不同的看法。

1  2  


下一页圆桌:对话两岸三地艺评人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收藏·拍卖》2010-06
· 中国艺术批评隐含的特殊格局
· 圆桌:对话两岸三地艺评人
· 明月清风——至乐楼藏明末清初书画选鉴(续)
· 仪式化的记忆
· 天纵之才指间的陶艺
· 雕刻时光 续写传奇-《收藏•拍卖》独家呈现欧洲古董自鸣钟高端艺术赏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