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艺术家村上隆在其出版的《艺术创业论》中指出:“艺术家必须挑战死后的世界,籍由死后是否能够得到注目或尊敬,才可以知道自己是否能成为大师。”话里有话。其中有为自己不容于日本主流美术界抱不平,鄙夷主流的传统与保守,其二期待下个世代的价值判断体系发生变更,真正的“艺术基因”可以重现生命力。 但就真实现状而言,村上隆大可不必为些许琐事烦心。1990年代以来,他的作品已经展示于全球重要博物馆及画廊、博览会,其艺术产业已经横跨动画、时装等多种“创意产业”,影响深远,即便去年发生因凡尔赛宫举办其个展法国公众的巨大反对声浪,也丝毫不会影响到这位艺术/文化产业多面手的创作生产进程、方向与其商业魅力。 反观当代中国的艺术市场,也许真正的市场交锋发生在仅仅过去的五年当中,重视传统文化的精深、博大及历史感的经典式的艺术市场,几与仅有三十年铺垫、但却在近十年内市场狂飙突出的当代艺术而并驾齐驱,传统向当代市场的部分转向、倾斜,说明前述村上隆所抨击的“传统价值体系”与“当代价值体系”,在中国可以相安无事,繁荣共生,此消彼长。这种“中国特色”的市场现象足令任何艺术市场权威、专家感到困惑,不得其解。 当代艺术的市场“幻影说”,并不容易让公众认为是天方夜谭,反而是催生了宁可信其有的心理。即便众多新兴资本、艺术机构及史学家们发现一种迅速使当代艺术“历史化”的手段,反对、质疑的声音也许更为激烈和持续。中国并不健全的艺术市场机制、非官方政策引导、扶持的大量艺术机构,此中无疑也承担和被赋予了这种短暂的、持续的“历史化”的重任。拍卖市场动辄出现的“80年代回顾”、“70后”、“新兴艺术”等专题显示出当代艺术市场化进程的加剧,从商业销售到品牌式的手工生产,同时,急速发展的现状带动了大量的创作、评论、出版等系列“产业链”式的市场分工,严肃的思考与独立写作几乎荡然无存,或干脆与现状激烈(简单)对抗。 当代中国艺术,沿袭了非西方国家与地区积极寻求现代化转变、融入全球一体的常态生存逻辑,无论从话语生产、商业模式、政治性诉求意识等都是如此,只是呈现出不同的面向和角度。由此,当代中国艺术生产的“关键命题”是如何被全球资本容纳、接受,而非拒绝或被意识形态样板化,当代艺术呈现出的“后加工”正是这种无视“在地”思考,完全迎合全球市场的市场化特征。 这里没有结论。我想说的问题是,如何正视当下的艺术生态与艺术市场,正视市场化的艺术与纯粹的艺术的区别,正视全球经济与中国命题的特殊性,从不同的发展角度、立场、层次去展开工作,循序建立严肃的价值判断与阐述系统,期待这些问题、方向都会在《艺术与投资》的真实工作中不断被呈现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