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老师已经说要教画画了,过了一个星期,再去老师家的时候,我就把这一段时间临摹的黄山风景写生,还有我画的我们家院子里的两棵枣树,四合院等画稿,带给可染老师请他指教。 看了我的画,老师并没有提出什么具体意见,只是开门见山地说,“今天就和你谈谈画画的方法吧。其实这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必须把它分解了以后,一点一点地谈,一步一步地走,这就像学习一样,画画要有顺序,学而无序,反而会慢。” 老师说,学习画画的方法有直接和间接的两种。直接的是主要的路径。他说,“我为什么反对你临摹呢?因为那是间接的经验。当然也不是不要临摹,只是不要临摹得过多。”针对于我上一次拿了六张画给他看,有四张临摹,两张写生的情况,老师批评说这个比例就错了,应该是一张临摹,三张写生,写生应该占多数。这是直接训练的方法和手段。而临摹呢,是学人家现成表现形式的经验,间接的学习就像是隔了一层。 谈到画素描风景的方法,可染老师讲了自己走过的路。他说自己在对景写生,画草稿的时候,是当作一个素描作业来完成的。每一张作业,最关键的是把最黑的地方先画出来。宇宙间最黑,最亮的东西是什么?比如说煤,黑能黑到什么程度?他曾留心观察过。煤是有反光的,它亮,能亮到什么程度?他看过太阳,看的时候,还不敢看,怕把眼睛晃坏了。科学家可能是用特殊仪器看的,一般人看不了。这也就是说,最黑的,和最白最亮的东西在世界万物中、在宇宙中都是非常少的。而中间色比较多,最丰富的就是中间色调。他说在写生的过程中,用铅笔表现对象的时候,主要是充分表现中间色彩的丰富性。说到这里,他拿出了两本速写给我看,一本是他画的树,一本是他画的山。老师说,等他给我讲完以后,就让我安安静静地坐下来,一页一页地翻。光是看,不要说话,在看的过程中,要想一想他刚才讲的那些话。 老师刚才讲的那些话归纳起来就是,要把色调层次画出来,要分黑白灰三大面,五大调子就是亮面,高光,反光,暗面,明暗交接线,明暗交接线是最重要的,要抓准、抓住。 这时候老师拿出来一本他画的山,这是他对景写生画的,不是拿照相机记录的。他说他画的那个山的受光面的轮廓线,是准备将来用墨在宣纸上表现出来的东西。这个形态抓准了,明暗关系的过渡就抓住了,就有了变化和转折。接下来,他又把他画的那本松树拿给我看,指出他每画一棵松树,上面都有明暗关系,有受光面和背光面,这样画出的树,就有立体感和转折感。老师把刚才讲的又归纳了一下,说,“绘画的方法,是比较的学问,要反复地不间断地进行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明暗。没有比较,就没有变化。没有比较,就没有形态。经过比较和一定的求证之后,再认真地画下去。” 老师就不再讲画了,他说他还有事,就回到他的房间去了。我就在画桌前坐了下来,看他的那两本速写,先看山,接着又看树。
等可染老师从卧室走出来,他对我说,“我今天要考你一下,今天你看了我的写生作业,我也看了你的写生作业,你看咱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听了这话,我心里有些紧张,就说,“这个问题太大了。我的习作怎么能和您的作品比呢?”老师说,“你就说说你画的这棵枣树和我画的松树吧。”我说,“您画的松树上面的皮,用了灰调子,变化很多,松树的前后关系,黑白,空间关系也画出来了,尤其是暗的地方,都表现出来了。我画的那个枣树,有点像白描的性质,黑白关系没有掌握好。”李老师补充道:“不光是大的块、面关系没有掌握好,就是刚才我给你强调过的,灰的,中间的调子,不光要画出来,而且要把调子的丰富性,立体性充分表现出来。树干、树叶之间的关系就是暗面和亮面的对比,它的前后面空间的对比,就是要在比较的过程中产生明暗。不是说把黑的和亮的画出来就有明暗了。” 老师告诉我,他还有几本速写,以后还会给我看的。这时我照着他画的松树,用铅笔随手画了几笔,老师立即把我的手按住了,说:“你现在更多的是去思考去看,而不是按着我给你拿来东西急于摹仿。比如说画树,要到大自然中去看,要用你的手,你的思想去表现那棵树。经过比较之后,想想如何画好那棵树,而不是照猫画虎,画一个我这样的树,这是没有意义的。” 1977年3月13号这一天,我去可染先生家的时候,遇到山东的两个画家刘宝纯和张登堂。他们两人沿着黄河画了很多写生和创作。画稿就有一大摞。这回他们专程从山东赶来向可染老师请教。可染先生见我来了,就说今天我们俩不上课了,他让我在一边认真听,他跟这两位朋友的谈话,并让我做做记录。 可染老师接着细细观看两位画家带来的画,他一张张地看,看得非常慢,也非常有耐心。看样子我来之前,可染老师就已经看了一会儿了。看完画稿,老师把我的笔记本拿了过去,在画桌前坐了下来,思考着什么。 片刻之后,可染老师拿起笔来,在我的笔记本上写了三句话,一句是“咫尺有千里之势”,第二句是“山中有龙蛇”,第三句是“蚕头蠖尾”。写完了以后,他对山东的两位画家说,咱们一起再议一议吧。接着他就谈起他写的这三句话的意思。 什么是“咫尺有千里之势”呢?老师说,在自然界中,本来是看不到一些物象的起止之迹的。黄河虽然有源头到入海口,现实生活中的黄河是很长很长的,在作画的过程中,一张再大的纸也不可能把黄河的全部画下来,只能通过描绘黄河的局部来呈现她的雄伟气势。这就叫咫尺有千里之势,无起止之迹。 老师接着说,在生活中对景写生的时候,是一个一个基本功的练习,当把许多素材组织在一起创作的时候,就要把千里之势这个观念表现出来。而不是把一个完整的黄河容纳在一个画里面,因为画面空间是有限的,自然本身是无限的。 可染老师讲的时候,态度非常谦和,完全是在和来客讨论。在不慌不忙的表述中,把他精辟的观点井井有条地讲了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