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师造化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9-19 09:35:58 |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可染老师讲到第二句“山中有龙蛇”的时候,提到他曾有一方印章叫做“不与照相机争功”。他平常照不好相,也没有把摄影当作一件主要工作来做。他只是用绘画的方法来观察景物,表现景物。他说,比如看一座山,在一天当中,山的光线有很多变化。早晨起来看山顺光看,到了傍晚太阳转到后面,就成是逆光看了。由于山光的塑造,山就像是一条龙,或是一条蛇,使山产生了生机,产生了生命,产生了气韵,这就是为什么说“山中有龙蛇”的道理。

说到第三句“蚕头蠖尾”,可染老师说,“蠖”是一种虫的名字,也叫“步曲”、“造桥虫”,它的身体很细长,爬行的时候屈伸前进。我看这个字笔划较多,请老师写简化字。老师笑了,说,“这个字没有简化字,你不要想投机取巧。”说着他跟两位山东画家说,“我是跟这小孩开玩笑!”接着他又在我的笔记本上多写了一个“蠖”字,他让我准备好记录。他问我见过蚕么?我说小时候我还养过呢。他说,蚕的头部和尾部,都是一样粗细,“蠖”字在这里比喻写字的笔画要均匀。匀,就是平,线条平实。这时他又讲到二位画家的作品,说是他们画了黄河边上的许多山,这些山,一定要画在一个适当的位置才好。一位画家问,“什么是适当的位置呢?”老师回答说,这个适当的位置也没有一定的格式,只要你视觉上感觉合适,不是特别的跳跃,没有脱离整体的效果,就是适当。话题又说到蚕头蠖尾上来了,可染老师强调说,这句话就是指在画面上要表现得很均匀。

这时一个画家又说,咱们平常画的自然风景中,除了景,还有人物和房屋这两大问题要解决好。这二个问题在古代山水画中有体现,但是现代山水画中也有一些人用古人的画法来画人物和房屋,现在的房屋都是使用砖、瓦、水泥造的,这个问题怎么办呢?

可染先生听了笑了笑说,这个问题还是得从他自己说起。他在50年代末的时候,画风景中的点缀小人总是画不好,那一年,他画了几万个点景小人。说到这里,可染老师又从他的卧室,拿出几本速写,这里都是他在码头、集市上画的各式各样的人物的动态写生。都是用铅笔画的,画得都不大,有时一页上画了几十个人,他说他那年就是集中突破解决人物的形态,掌握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建筑与人物和景之间的关系,在这些关系中进行比较。

李老师指指我说,“上星期邓伟来的时候,我们讲的课不就是比较吗?今天山东来的两位同志和咱们在一起又谈“比较”,谈得比较深入了,包括景、建筑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在风景画中比一般不带人的更重要,如果是人和房子同时出现的时候,一定要以人为主。山和树都是自然景物,树比山要重要的多。”他停了一会,接着说,“这就是自然风景中的几个重要因素之间的关系问题,最重要的是人。”


我当时听了有些不太理解,就问老师:“一个山水画家,为什么把人物摆在这么重要的位置呢?”他说在山水画的创作过程中,如果没有人物的话,就缺少意境,缺少情与境的表达。他又加重了语气归纳一下他刚才的谈话说:“在一幅山水画中,人比自然的任何景都重要,比如人和房子,山、树、人是重要的,在这个前提下,树比山更为重要。”

这时一位同志又提出,可染先生画的雨景特别精彩,有哪些经验能不能向他们介绍一下。可染老师笑了笑,“我就是画得多,经常画。”这时候我有点急了,就和老师说,您说是画得多,这话也记呀?他连忙说,“这个不能记,不能记!你要听我说,说得清楚,讲得慢的话,才是你要记的话。”

可染老师慢慢坐到了画桌前,我把笔记本放到了他的面前,问他是不是还要写什么?他说要休息一下,他从茶几上拿了一个牙签,他咬下来一点,在嘴里咀嚼起来。我知道,这是可染先生思考问题时的一个下意识的放松动作。过了一会,可染先生慢慢地说,“画雨景最重要的是,画得要厚。厚,就是要把笔墨画出来,把层次画出来。下雨的天气比较暗,没有太阳。要表现好这个‘厚’,很难。”他说,他画了几十年一直在这个笔墨层次里面下功夫,很多人说他在用墨上用的深,用的大,用的重,用得多。实际上,对于雨他画得很淡,他对雨的理解,在用墨上,用笔,用色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就是如何体现厚重感,而不是一个薄薄的渲染。画雨的时候,不能过多地留白,因为雨是有层次的,雾也是有层次的。要到生活中去认真地看,仔细地观察。”

他举了一个例子。他喜欢广东从化这个地方,广东经常下雨,有时他隔着窗子看见外面正是艳阳高照,忽然就落下一阵雨来。那个雨看起来很通透,有种山中有龙蛇的感觉。但那不是山,那是自然景物中的一种现象。他又说,夏天他在北戴河,一场雨“哗哗”下起来了,没完没了,下个不停,真是“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看不到边际。北戴河是北方,从化是南方,一南一北距离很远,坐飞机都得要好几个小时,坐火车也要两三天。说这两个例子的意思是,南方和北方的雨,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只有认真观察,才能辨别出它们之间的层次与浓淡的差别。

两位山东的画家请可染老师给他们示范一下如何表现雨景的方法。据我所知,可染老师很少当着别人的面作画。果然,他并没有提笔,只是补充说:“这也不是一笔两笔就能学到的。古人说,“师造化”,你们一定要到大自然当中去多看,多想,把看到的大自然景物融汇到胸中,然后再运用自己的笔墨和技巧进行创作。时间久了,自然就可以见到成效了。”两位画家连连称是。

到了77年的三月底,一天,我带了写生习作去请教老师,这一回我画的是水仙花。我是用铅笔勾好,再用毛笔画到毛边纸上的,是采用白描形式的对景写生。看了我的画,可染老师认为线条太快了。他教我画水仙花的线条一定要慢。可染先生不画花鸟,他说他印象中好像画过一二次水仙花,他不是这方面的内行。他倒是画过一些梅花。

老师说他手里正有一个画稿,“杏花春雨江南”,这是以前根据他在四川写生的一个稿子的基础画的。他现在要把这个稿子再画一遍,让我在旁边看。并且让我把这个画稿创作的每一个步骤都记录下来。于是老师画的时候,我一边画,一边记录。他画山的时候,是怎样用笔往上推的,树、房子是怎么安排的,从开始的勾、勒、皴、擦,到后来的渲染,设色,以及对房子上瓦片的描画,背面,亮面……哪里用干笔,哪里用湿笔,怎样收笔,起笔,哪里按,哪里点,从淡到深,既有他局部使用笔墨的方法,又有对整个构图和布局的谋划。

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老师认真地画,我不敢懈怠,认真地记着。

上一页听老师讲画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学画记》 第二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