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远看到省城安庆高高城门楼时,孙传瑗和他身后的孩子们,个个都发出了惊喜的叫声。六七天的长途跋涉,穿过这道城门,就算是到达目的地了。 老街叫荷仙桥,荷仙桥架在碟子塘上。传说当年张果老带着何仙姑,就是在这桥上升天的。窄窄的麻石条路,街道两旁各色店铺,一家挨一家。与寿州老城相比,这里的老街,显得杂乱,也显得繁华。 一支长长的队伍,都是半大孩子,有四十多人吧。只有两位带队的年龄稍大一些,但也大不了多少,顶多六七岁的样子,甚至还不到。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有一个特别,就是脑后少了根辫子,空荡荡的,还真不习惯。 沿街店铺的老板、老板娘都把头伸了出来,好奇地打量着他们。这帮操着北方侉子腔的孩子们,个个筋疲力尽,似乎戳一指头就会倒下去。他们到省城干什么来了? 有好事者拦住孙传瑗,想向他打听什么,但软软的安庆方言,既快又碎,孙传瑗努力了半天,仍没有听明白。 但最后他还是明白了,他们看到的城楼,并不是集贤门,而是堑楼,它是安庆城池的头道防守要塞。抬头向上,可以看到门洞上方“盘石万年”楼额。穿过堑楼,走接官厅,走厉坛,走吊桥,走北城口街,这才是安庆城的北门——集贤门。 孙传瑗突然有所醒悟,这十来天在自己身上突变的这一切,是不是也如此,需要一步步向前深入,才能达到最后的目的地? 他实在太累了,从寿州城出来,带着这帮孩子,已经走了一个多星期了。 这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晚秋的一个傍晚。 在寿州,孙传瑗他们孙氏家族,是声名远播的名门望族。六百年前,寿州孙氏始祖孙鉴与孙铠二公,由山东迁至“东据淮河,西扼淠颍”的寿州城,安居在双桥镇一个叫孙厂的村子,传至第十代,光绪年间,孙氏家族风生水转,一下子涌出许多在全国都叫得响的人物。其中最出名的有两位,一位是咸丰己未科一甲一名的孙家鼐,另一位便是同盟会骨干成员的孙毓筠。 孙家鼐一路青云,官做到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人称“寿州相国”。后又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命为管学大臣,主持创办京师大学堂——也就是现在北京大学的前身。传说他家的大门上,曾挂有一副对联,上联为“门生天子”,下联为“天子门生”。这个才学,这个气派,在寿县,在安徽,又能找出多少?但孙家鼐的家规极严,在孙家,男子十六岁之前,不许穿丝绸,不许穿皮毛;男子的行为举止,须以《礼记》为准则;如发现有偷、抢、奸等行为,家族内部会给予严厉惩处。 孙毓筠虽也是秀才出身,却一身武气,光绪三十一年(1905),他东渡日本求学,在东京加入同盟会。次年被派回国,参与密谋新军起义。年底,因与杨卓林、陈陶遗、段云、权道涵等谋刺两江总督端方,被人告密被捕,关押五年。如此量刑,当然是看宰相孙家鼐的面子:毕竟是寿州孙氏之后,毕竟是孙家鼐的侄孙,而两江总督端方与孙家鼐,又有割不断的师生之情。南京光复后,孙毓筠恢复自由,任江浙联军总部副秘书长。1912年3月,又出任安徽省第一任都督。此是后话。 还有两位寿县孙氏之后,在中国经济界极具实力,他们便是孙多森和孙多钰。 孙多森虽然光绪十一年(1885)中秀才,继为贡生,后来还拿钱捐了个候补同知。因为是候补,实职遥遥无望,索性调整思路,走上了经济强国之路。光绪二十四年(1898)2月,他在上海创办阜丰面粉公司,自任总经理。这也是中国第一家华商面粉厂。后又出任北洋政府国家银行事务所会办,并筹办中国银行。次年4月,出任中国银行首位总裁。翌年,创办中孚银行,任总经理。 孙多钰走的则是科学兴国之路。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孙多钰远赴美国留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入康奈尔大学工科,学习铁路工程,毕业时授工科学士。十年后,孙多钰学成回国,次年学部考试,名列最优,赏工科进士,后授翰林院检讨(掌修国史之官)。先后任吉长铁路工程局督办、宁湘铁路工程局局长、沪宁铁路管理局局长等职。民国十二年任北洋军阀政府交通部次长兼中孚银行总经理。 孙氏家族目前排序的二十个辈分是—— 士克祖家传 多方以自全 同心仰化日 守土享长年 孙传瑗,号仰遽,字养癯,在孙氏家族中,是小房之后。小房出大辈,他的辈分在谱序中排第五。孙家鼐是长者,高他一辈。孙毓筠名多琪,字竹如,号少侯,和孙多森、孙多钰一样,要低孙传瑗一辈。 从小受孙氏家族的影响,孙传瑗对科考充满敬仰,他最大的理想,就是能和孙家鼐一样,通过科举考试,青云直上,光宗耀祖。但作为有抱负的年轻人,身处晚清时代,山雨欲来,政治动荡,又不能不激情如火,热血沸腾。在这方面,孙毓筠又是他仰慕的英雄。 光绪二十九年(1903)五月,孙多森在寿州城南街楼巷创办私立阜财高等学堂,首批招收七十五名学生。此举在寿州引起轰动。参加完开学典礼,回来的路上,三十三岁的孙毓筠突然意识到,自己年龄正一年年老去,而要完成拯救中国之大任,更多希望是在下一代的身上。一贯不满足于平静生活的孙毓筠,又做出了让家人大为震惊的举动,他将家产变卖,所得钱款,租借北街僧格林沁祠旧址,于次年2月,创办了寿县第一所新式学堂——蒙养初等学堂,当年学堂招收九十名学生,孙毓筠自任堂长。虽身为堂长,但孙毓筠并不大关心学校事务,而是同张树侯、柏文蔚等激进人士,在寿州城内改良藏书楼,成立“阅书报社”、“强学会”等团体,向民众灌输新思想、新知识。同时组织“天足会”,鼓动年轻女子放足,回归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