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梦里人间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8-27 10:17:49 |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忆夏凡纳的壁画

人们都做过各式各样的梦。做了噩梦,惊醒时通身汗湿,怦怦心跳,余悸犹在。当在梵蒂冈西斯庭教堂看到米开朗基罗的壁画《最后的审判》时,仿佛就是这种梦境的再现!我们也做过轻松舒适的梦,幽静的田野任你信步,温情脉脉的人们与你无争,景色是美好的,人世间是善良的……梦醒后会感到失掉了这寓言世界而惆怅!那么我们去瞻仰夏凡纳(1824—1898)的壁画吧,我们于此又进入了失去的好梦境!米开朗基罗表现了天堂地狱的紧张,夏凡纳抒写了人间的宁静,宁静也许只是片时的,但人们祈求宁静!

我瞻仰过威尼斯丁托累托和委罗奈赛的巨幅壁画,金碧辉煌的服饰,雍容华贵的人物,那种奢靡的贵族之家欲令人陶醉吧,但并未能给我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我看过大街的巨幅油画《加冕》,庄严肃穆的宫廷仪仗令人生畏,但与我何干!我看过许许多多虔诚宗教壁画,也都未能引起我多大的共鸣。但在夏凡纳的朴素的壁画前,我感到特别亲切,我不自觉地放慢脚步,停下来,近看,细读,我被深深感染了!那是人间,是民间,是我们老百姓生活在其中的天地!夏凡纳曾进入德拉克罗瓦的画室,并得到这位大师的青睐。但他很快发现这是一种误会,伟大的浪漫派大师、杰出的色彩画家德拉克罗瓦自己善于渲染强烈的色彩,但却是平庸的教师,他的学生不能得其三昧,往往胡乱涂抹。夏凡纳所见的自然不是如此,他偏爱的是“和谐”。气质不能教人。他和大师不是同路人,他离开了大师,只着眼于生活和自然的真实,终生认定了那是灵感唯一的源泉。粗粗浏览一下夏凡纳的壁画,往往可遇见浓密的丛林、丰满的葡萄园、静静的湖泊、缓缓的河流,农夫们在推磨、犁田,樵夫在打柴,泥水匠在建墙,木匠在造桥,铁匠在打铁,妇女们将苹果送入酒窖,或纺线、或织网,载重的船在行驶,柳荫深处有人们在洗澡,岸上年轻的母亲在哺乳……作者将富饶可爱的祖国的优美生活历历展现在读者面前,看过夏凡纳壁画的全世界读者们,也都会向往着这梦境般和平、安居乐业的法兰西吧!

夏凡纳在大壁画中往往用象征手法表现寓意,如巴黎大学圆厅的《文学、科学和艺术》,里昂艺术宫的《文艺女神们的圣林中》,巴黎市政厅的《夏》和《冬》,马赛宫的《马赛,东方之门》,亚眠博物馆的《和平》、《战争》、《劳动》、《休息》以及其它《秋》、《睡眠》……,道是有题却无题,这些壁画的题目也只是楔子或引言,作者于此抒写的真正内容是人间生活的长河,是宽银幕的风俗画,是人与大自然的综合造型美,是形象美的诗篇。在《文学、科学和艺术》的世界里,科学家、学者和文艺家们在研究、思考,漫步于林间草坪,人们有着共同美好的理想吧,互相呼应又互不干扰。世界上真有这种仙境吗?月球里已肯定没有,这只存在于夏凡纳的壁画中。在《文艺女神们的圣林中》,作者没有将众神安排在希腊赫利孔神山上,画面中只是湖畔疏林,卡丽奥普给姐妹们朗诵诗句,有人闲谈,有人默坐,有人懒洋洋躺在点缀着花朵的绿茵上,欧戴普与泰丽正在空中唱歌弹琴,飞来相会。水仙非仙,清白洁净便自成仙,神女们的飘逸高贵来自造型的典雅优美,几个爱奥尼亚式的卷涡柱头是希腊时代的见证。

夏凡纳的壁画主要分散在亚眠、里昂、卢昂、夏特勒、普瓦基埃市政厅、巴黎市政厅、尚帕涅教堂、波士顿图书馆及巴黎大学等处,但最集中的还是在巴黎先贤祠。此馆建于1754年,法国大革命后这里便作为伟人们的殡葬处,雨果、左拉们的骨灰也都安置在这里,馆上铭刻着大字:“国家感激伟人们”。1874年后,夏凡纳于此作了一系列的巨幅壁画,从此先贤祠更增添了艺术的光辉。这组壁画主要是表现了传说中保护巴黎的圣女热纳维埃芙的故事,如《圣女的童年》、《圣女在祈祷》、《圣女在分发食物——人民因巴黎被围处在饥馑中》、《圣女在守护着沉睡中的巴黎》……。今天,为了写这篇稿子,我查阅了圣女的传说,她诞生于南德尔,法兰西的1月3日作为纪念她的节日。但当年在先贤祠看夏凡纳的壁画时,我根本没有去研究什么圣女的经历,一头就扑向眼前展现的劳动人群:他们从帆船上背下粮食;乡亲们围绕着神父在欣赏一位美丽的小姑娘;男子壮健的背影;年轻的妈妈抱着可爱的娃娃;耕牛、大树、遥远的青山,羊群分散开去,有的在默默低头吃草,有的仿佛诗人似的伏在幽静的角落里;蓝蓝的夜空,月色皎皎,巴黎沉睡了,憔悴的老妇守在门前,是她的不眠之夜……壁画中圣女的形象正是夏凡纳的夫人,那守夜的圣女已是她抱病时最后一次作模特儿,夏凡纳作完这幅画后不久,夫妇俩便相继去世了。


夏凡纳的人物造型修长,姿态绰约,站着的婷婷玉立,躺卧的舒适自如,或横斜欠侧,或曲臂支颔,每个动作都考虑到剪影效果,低头沉思与仰天遐想又均出自内心的流露。群像组合间俯仰顾盼更显得情意绵绵,动作轻松柔和,仿佛电影慢镜头所摄取到最优美姿势的瞬间。夏凡纳经常用高高的树林构成画面,紧密配合以站立为主的人物,从人物的直线上升到林木的垂线,垂直线是画面的主调,它保证了壁画和墙面的均衡及稳定感。夏凡纳降低了光影效果,有体无光,他用线与块面结合塑造人和景的装饰性形象。构图和物象身段的剪裁是他艺事成败的关键。他以素雅色彩为主调铺盖巨幅壁画,使室內保持安宁平静,使墙面显得后退了,画境与观众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不使人感到压抑。局部设色则采用固有色搭配的装饰效果,当一群妇女集合在一起时,她们间浅绛粉色之类的衣裙色块穿插使我联想到《韩熙载夜宴图》中的演奏乐女们。如果要以最简单的几个字来概括夏凡纳壁画的艺术特色,那就是:“和谐”与“单纯”。众多的人,各样的景,不同的形,各异的色,画面的一切都统一在高度的和谐里,这是夏氏独家的和谐。至于单纯,那是愈到晚期愈近炉火纯青。他早期作品也曾受威尼斯派或普桑等人的牧歌式情调的感染,画面沉浸在明暗的氛围中,并略带一些甜腻之味。晚期作品则单纯清澈,呈现出东方壁画的特色,这是夏凡纳风格的成熟,所以他自己说,先贤祠的壁画将写出他的遗嘱。

夏凡纳的人物都是古装,希腊的姿态,罗马风度的服饰,但背景风光却是现代的。人生易老天难老,世纪继承着世纪,宇宙和自然的变化是不明显的。人呢?人易变,但人的本质,*裸的人也是变化不大的。夏凡纳笔底的人间是古今有普遍性,有永恒性的人间!

夏凡纳在作先贤祠的巨幅壁画期间,利用间隙时间作了一幅《贫苦的渔夫》,画面天气肃杀,可怜的渔夫立在木船里合着双手低头在等待,等待鱼?等待命运?桨、网和船底倒影的强劲纵横线组成了渔夫的牢笼。婴儿裸卧在沙滩草地里,妇人采折野花想逗孩子吧。都德的小说以含泪的微笑叙述心酸的苦难,夏凡纳这幅渔夫是沉默的申诉!

夏凡纳构图的另一重要特色是人和景的有机组合。西方历代名画中以人物为主,配以背景的佳作不少。柯罗的许多风景画中出现抒情性的人物,但仍是以风景为主,人物只是点缀。夏凡纳画中的人和景的分量是平衡的,相互的制约关系是严谨的,有的建筑物几乎同界画一般规矩,但和人物的波状线仍配合得十分协调。人物造型优美,作者确是煞费推敲,呕尽了心血。树木结构也刻画得坚实多姿,都是在生活中深入观察和实地写生得来,每棵树都坚挺有力,生气勃勃。我这个东方人在瞻仰夏凡纳的作品时,不自觉地就联想到韩滉的《文苑图》和宋人无款作品《寒林秋思图》,其中有表现手法的共鸣,也有意境的共鸣。

载《世界美术》1980年第2期

姑娘呵,你慢些舞,让德加画个够!

白驹过隙,刹那间的形象唤起了人们的美感!造型美,一般是从静观中得来,遇到美的形象,谁都想细细看,慢慢欣赏,恋恋不忍离去。学过一点西洋画的学生,面对着绘画的对象,总要求人家坐着别动,似乎一动美就溜掉了!舞蹈是动作之美,虽未必就是白驹过隙,但其“美”确存在于运动之中。造型之美在静观,舞蹈之美在飞逝,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乎?京剧动作很美,杰出的演员正表现得入神,观众张着嘴、屏住呼吸都陶醉在其艺术的浪涛里了。突然,锣鼓中断,一个亮相,演员完全静止了,绝对静止了,台下一片掌声,观众快意地、满足地惊叹这冰冻了的运动之美!表现舞蹈美的画家们也正是善于亮相的杰出演员!

法国印象派画家德加(1834—1917)的特色是表现运动中的舞蹈美的印象。与所有的印象派画家不同,德加完全不画风景,他专画人,主要画舞女和舞蹈人的生活。德加,他完全不是花花公子为消闲或玩弄而描绘女舞蹈家,他表现了这些优美舞蹈动作创造者们的艰辛与苦难,华美的衣裙只片时地掩饰了肉体的疲惫,乐池里的吹奏者们虽个个服装笔挺,那紧张的演奏和面部严肃表情的背后却隐藏着失业危险的恐惧心理!此外,德加还画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熨衣服的妇女,画咖啡店中忧郁地对着酒杯发愁的下层公民……


德加具有极过硬的写实功力,他是带着雄厚的古典功底参与印象派行列的。他善于捕捉无论是静的或动的对象,而且把握性强。这不仅由于写生能力,主要靠观察能力。扭曲中的腰肢、旋转着的股腿、打喷嚏的妇女、跨上奔马的骑士……能让你写生吗?但却被德加表达得淋漓尽致。因表现动作的题材多,故德加多用线,单线、复线、重叠着的线、粗粗细细交织着的线、断断续续意到笔不到的线,只要能缚住运动的特色与美感,手段是完全不必计较的。“高古游丝描”宜于表现柔和之美感吧,但柔和之美感不一定靠“高古游丝描”来表现。粗线亦可以表现柔和,折线(带棱角的线)同样可表现蜿蜒。西班牙舞中强烈的节奏感,我感到就有些像用顿挫的笔法,用折线表现了曲折之美而不失委婉之致。形式美的关键是形象整体的组织结构,“谨毛而失貌”,捕捉舞蹈美是紧张的追踪捕斗,谁顾得上细修边幅!所以德加不很喜欢油画,他更多地用粉笔画,因后者更便于快速追求他偏爱的运动美。他虽也善于用色,但主要还是求形,他的强烈鲜明的色彩是从属于形的,只不过是为了加强形的运动感,这点他与大部分印象派伙伴们不一样。

芭蕾舞在我们国内还不普及,但柔软体操表演已几乎是人人都争着欣赏的了,二者同样都是人体美,运动中的人体美。美术家表现这方面的美时,不同于摄影或电视,他们有时用“粗”来表现“细”,用“硬”来表现“软”,用“静”来表现“动”,这些矛盾着的方面的辩证处理是造型艺术的特殊手法和规律吧!所以罗丹和德加用雕塑来表现舞蹈,粗笨凝重的泥塑与铸铜偏偏能揭开运动形象的奥秘!不似不似?却似却似!

德加已是100年前的德加,他用“静”给我们留下了当年的“动”的美,他早已获得了世界声誉。100年来舞台速写已很普遍,人才辈出,我刚收到今年第一期《文艺研究》,重新发表了“*”前叶浅予同志的舞台速写。这几幅速写,无论从生动、准确、概括、洗练、深刻和粗犷各方面比,都不亚于德加,有过之无不及呵!我们要学习前人和洋人,决不能固步自封,但也不要妄自菲薄!人们的感觉总是愈来愈敏锐,愈来愈复杂,审美观的发展如后浪推前浪,永远推向新的远方!人们逐渐发现、认识了本来存在于生活中的抽象美的因素,如溶洞钟乳石、如大理石云纹、如落英缤纷、如树影摇曳……我们的祖先也早就在假山石、书法及舞蹈等形象艺术中有意无意发挥了抽象美。静止的造型艺术力图冲破孤立片面的形象美,想兼容不同时间和不同角度的美于同一整体结构之中,仿佛要令人在一件作品中感受到连续动作之美。这种新关系首先很容易发生在动与静、舞蹈美与造型美之间。二重唱,声与声之间的互相衬托对比;双人舞,动作与动作之间的交错组合美,这些艺术处理早已为群众所爱好,但超出时间和空间局限的美术作品还不易被理解和接受!我并不主张要追随西方的抽象派,但音乐、舞蹈和美术它们都离不开抽象之美吧!“移步换形”是我们前辈艺人的体会和创造,这种不同角度的美感变化何尝不可植入同一件造型作品之中!我们的美术决不会永远被囚在摄影镜头里,有才华的舞台速写家纪念德加、研究德加,并必然将远远超过德加!

1980年

下一页思想者的迷惘上一页波提切利的《春》(1)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放眼看人 第四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