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满城纷说艺术与科学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8-26 13:47:08 |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最近清华大学举办的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研讨会,引起科学界、艺术界、教育界等广大群众的广泛关注,成了热门话题。科学家站在科学的立场看艺术,艺术家站在艺术的立场看科学,哲学家站在科学和艺术的等距离处比较着这人类的两大智慧之塔。

显然,人类早期活动中没有科学与艺术的分野,就是到了文艺复兴的达·芬奇,仍集科学与艺术于一身。《徐霞客游记》大家都读过,是文学?地理或地质学?看来都是。分工与专攻是文明发展的必然阶段,科学专注于揭示宇宙物质之奥秘,艺术陶醉于探索感情之奥秘,她们揭秘,她们探寻新境,同样在从事创造性的事业,真正的科学家和严肃的艺术家是同一个创造家。

科学家疲惫时,享受艺术,是一种休养;艺术家疲惫时,啃不了深奥的科学原理,不能于此获得享受,也许可看点科普图书。艺术求助于科学的似乎主要是工具材料等方面的改进。这都是科学与艺术日常的相遇,也可以说是在低层次的互补。

据一些高层次的科学家说,当他们掌握了大量数据及实证材料,一旦突然颖悟,便归纳出具普遍真理的定理定律,这情况颇类似艺术家创作中的灵感勃发。科学分析到无法再分析的时候,科学家的感受与感觉起了主导作用,感受与感觉领先,永远被分析追踪。熊庆来先生在数学方程式中讲究美的和谐,那么我们画面中的黑白分布达到和谐的美时,应正吻合了数学的法则。

印象派在世界绘画史上有着划时代的影响,除因画家们的感受与感觉获得彻底解放外,还得求助于色彩学的科学原理。近代绘画的奠基人塞尚着力于用圆柱、圆锥等最基本的几何形体构建造型世界,这显然获益于几何学的普及。我国几百年来由于政治落后,科学曾随之落后,艺术随之滞后。失去科学的探索与创新精神,个人才智必然得不到充分发挥。面对传统,我们获益的是启迪,失足的是模仿,模仿不属于科学,是科学的阻力。

科学和艺术不能等同,科学思维和艺术构想有区分。科学家和艺术家不能互换,他们各奔前程,但他们在高峰碰面了,这个高峰就是对宇宙人生探索的高峰。他们在高峰握手,相融,由于感情与感受正相同。生物学家给我们展示微观世界中物质基因的真实构造,生命的原始状貌原来如此复杂而活跃,似舞蹈,似狂草般美丽。我们得出共同的结论:美诞生于生命,生命无涯,美无涯。

艺术需要科学的温床,科学需要艺术的滋养。教育应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清华大学成立美术学院,无疑是这一指导思想的实践,而这次展览与研讨会的影响,更加强了人们的信心。有人分析说人的大脑左脑分管科学,右脑分管艺术,则如果左右脑都同样投入使用,发挥最大的使用量,年轻一代的智商当比父辈更上层楼。

载《中国青年报》2001年6月15日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短笛 第六部分